有鑑於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生成式AI重塑了知識的建構、獲取、研究與傳播方式,對佛學研究與佛教弘法產生深遠的影響,香光尼僧團特於114年10月24日(星期五)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AI與佛學研究資源發展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承辦,透過專題演講、研討發表、實務分享與論壇等方式,探討AI人工智慧技術目前在佛學研究資源建置,以及佛教弘法上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提供跨領域學術交流與實務分享的平臺,邀集學者、專家與佛學研究者共同探討AI如何帶動佛學研究方法、工具與知識體系的新發展。
開幕典禮由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董事長暨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悟因法師致詞。悟因法師表示,本次會議最難得的是匯集各個佛教界單位分享AI開發成果,展現佛教界與學術界在應用人工智慧上的積極努力。
研討會安排兩場專題演講,邀請世新大學副校長楊盛昱教授主講「以傳播學的角度看AI對佛教發展的重要性」,提醒與會者AI帶來的機遇與風險;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佛學研究中心主任耿晴主講「AI與佛學研究的發展」,探討AI技術如何協助漢傳佛教在詞彙、文本、思想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議題。
兩場研討主題聚焦在「AI在佛學研究資源的運用」,邀請四個單位發表目前結合AI的佛學研究資源成果。法鼓文理學院圖書資訊館館長洪振洲教授、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王昱鈞副教授發表「AI深度學習與大語言模型於佛教文本研究之應用」,展示如何使用大語言模型進行佛典文本的研究,例如自動偵測僧人傳記中與皇帝或官員互動的事件;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發表「以AI建構《佛光大辭典》英譯數位平台」,從歷史、理念與方法三方面探討其建構過程,說明人機共建的數位平台如何成為科技弘法及教育的助緣;香光尼僧團佛法與腦科學應用專案研究員見諾法師發表「AI於佛教知識管理的運用:以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為例」,探討如何運用AI 技術協助產生佛教圖書分類號,以及建構佛教知識圖譜的可能性,以期能增加佛學研究的廣度與深度;Accelon小組黃義盛工程師、智論小組李慧萍老師發表「探索《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AI化」,建立完整且準確的佛學知識體系,依照不同使用者需求生成多層次、多角度的解說,期望建立契理契機的AI平台。
論壇主題「AI在佛教弘法的運用」邀請兩位引言人,慈濟大學慈濟學教學研究中心主任兼通識教育中心鄭凱文助理教授以「AI導入佛教志業經營的跨領域應用──以慈濟四大志業為例」進行引言,列舉如何以AI科技輔助社會關懷、提升醫療照護品質、協助教育賦能、促進弘法資料的保存與推廣;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董事長賢度法師以「聽見華嚴、看見華嚴、走進華嚴」進行引言,透過AI影像與音樂結合帶領與會者認識華嚴的七處九會,為佛法推廣帶來新的可能性。
最後研討會閉幕時,悟因長老尼特別提到:AI不僅是工具,更能開創佛教弘法與教育的新方向,乃至創造新的佛教經濟學。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則以「AI時代的佛法傳承,需以正知見為本」作為總結,期盼佛法在數位時代中持續光耀人間。為今日的研討會畫下句點。一日的「AI與佛學研究」研討,與會者皆表示收穫豐富,藉由各佛教單位的AI開發經驗與資源分享,開啟了佛學研究與弘法的新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