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114年伽耶山基金會榮獲行政院「宗教公益深耕獎」、內政部「宗教公益獎」,紫竹林精舍榮獲內政部「宗教公益獎」

【賀】114年伽耶山基金會榮獲行政院「宗教公益深耕獎」、內政部「宗教公益獎」,紫竹林精舍榮獲內政部「宗教公益獎」

114年宗教團體表揚大會,於8月22日(星期五)上午10時,假屏東藝術館隆重舉行。會中表揚獲行政院「宗教公益深耕獎」的17個宗教團體,及獲內政部「宗教公益獎」的166個宗教團體。內政部每年表揚長期致力於社會公益的宗教團體,為社會帶來和諧穩定的力量,積極傳播正向、和平的能量。

宗教是大愛的聚集,帶給人們溫暖與希望,在眾人合力推動善行的見證下,伽耶山基金會榮獲114年行政院「宗教公益深耕獎」、內政部「宗教公益獎」,紫竹林精舍榮獲內政部「宗教公益獎」,這是對香光尼僧團致力社會教化、奉行利他精神的高度肯定。

香光尼僧團深耕社會教化公益志業。教育文化:推動線上線下終身學習,開設經典研讀、人文講座、正念禪修、教師營隊、藝文公演、大眾影視史學及香光BBC、來點香光頻道、推廣圖書數位資訊、出版雜誌刊物及隨身書,提升公民素養、淨化人心。兒童與家庭教育:推展兒童讀經、小學生命教育、6Q親子班、兒童營隊,守護下一代心智健康。長者照護:設立社區長照據點及推動「晚緣專案」,以健康促進、社會參與、訪視陪伴、節慶關懷,實踐安養尊老。

在多元變動的時代,香光尼僧團凝聚信願行,身體力行公益志業,讓愛與希望在台灣深植。所屬機構伽耶山基金會榮獲114年行政院「宗教公益深耕獎」、連續第二十一次內政部「宗教公益獎」,高雄紫竹林精舍第二十七次獲獎內政部「興辦公益慈善暨社會教化事業績優獎」、「宗教公益獎」。

備註:
1. 頒獎典禮直播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live/nAU6fs2s108?si=jZ9WLUOrcyBwvK9g

2.宗教公益深耕獎,頒獎順序:伽耶山基金會1號
3.宗教公益獎,頒獎順序:伽耶山基金會9號、紫竹林精舍116號
4.感謝紫竹林精舍志工吳秋蘭幫忙領獎照相

食存五觀

1140817-30
由食存五觀,學習用齋心態: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思惟齋食得來不易。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食時反省自己的德行。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於美味食物不起貪心。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知飲食為了滋養色身。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知飲食是為資身修道。

自在喜相隨
線上閱讀:https://gaya.org.tw/easy

《那先比丘經》釋198─兩種眼淚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人父母死時悲啼哭淚出,人有聞佛經,亦復悲啼淚出。俱淚出,寧有別異不?」那先言:「人有父母啼泣皆感思愛恩念愁憂苦痛,此曹憂者愚癡憂耳。其有聞佛經道淚出者,皆有慈哀之心。念世間勤苦,是故淚出,其得福甚大。」1

這一則在講「淚出」,流淚。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掉淚,有什麼不同的意涵呢?

「人父母死時悲啼哭淚出」父母死的時候悲痛啼哭,這是很多人都曾經的經歷。「人有聞佛經,亦復悲啼淚出。」有的人聽經聞法之後,也會痛哭流涕。「俱淚出」,俱,皆、都、同樣,都同樣地掉出淚來,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嗎?

那先回答:「人有父母啼泣皆感思愛恩念愁憂苦痛」,父母死的時候,「啼泣皆感」,這時候的哭泣有好幾種情感,「思愛恩念」,有時候是思念的,有時候是感恩的,有時候是悲慟子欲養而親不待,在我想要好好地孝養親愛的父母,他們卻走了,內心有無盡的感慨,再沒有人可以念我、罵我,我想表達孝順也很難做到了。這是「念」,「愁憂苦痛」,悲愁、憂傷、苦惱 、痛苦,這些都是父母親去世的時候子女內心傷痛的情感,這些經歷很多人應該都有經驗。但是那先比丘接著說「此曹憂者愚痴憂耳」,「曹」,這些人,這些人這麼地愁憂苦惱卻都是愚痴的。

子女哀痛父母的過世卻被說是愚痴,這評論實在大大地出乎我們的意料。不過,想想其中的緣由也能明白,因為那先是比丘、出離世間的修行者,他看待世間自然是以出離的眼光去看待,世間的這些情情愛愛、恩恩怨怨,難免會認為是生死糾纏,是無謂的煩惱。當然,以我們生活在世間的人,受別人的恩怎可能不報恩?這是必然要去做的。

「其有聞佛經道淚出者,有慈哀之心。念世間勤苦,是故淚出,」有的人聽聞到佛經也會淚出。聽聞經法有那麼大的魔力嗎?到底佛經講的內容是什麼?佛經講的是「道」、真理、說眾生所受的苦,或者說眾生的愚痴。我這麼說是比較淺白的講法,實誠的說,佛經講的道理綜括來說是「四聖諦」,四種真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有時候講眾生所受的苦,有時候講眾生的愚痴,有時候講眾生修道的認真,有時候講眾生修道以後得到的解脫自在,這種種面向都讓人聽了感動淚出。

這其中「皆有慈哀之心」,又是慈悲又是哀憐,也是內心情感的抒發。這樣的眼淚有什麼不同呢?是「念世間勤苦,是故淚出。」勤苦,勞苦的意思,「勤」字,「辛勞」、「付出」,講的是「娑婆」,眾生所處的世間又稱娑婆,眾生在這個娑婆世間勤勞得不得了,付出很多很多,一時一刻都停不下來。但是這樣的勤苦,有時候是越做越錯、越做越苦;有時候不勤勞也得勤勞,有時候是業力本身的壓迫。看到眾生是這樣的被困在勞苦之中,卻是堪忍其苦、不願出離,不免心生哀憐、悲憫,「是故淚出,其得福甚大。」所以,這些人聽了佛經反而會得到福報,這是為什麼?因為他不是憂愁愚痴而哭。

如果是世間父母的勤苦,當然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母過世會感到哀傷,尤其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有時候要報效父母,想要好好好的孝養一番,可是父母已經不等我了。而聽經聞法的淚出就不一樣,當然,父母也是世間的眾生之一,悲憫、哀憐世間的人,也包括父母在內;這樣,由世間父母的愛,在聽經聞法之後推廣普及到愛護世間的人,這就是不同之處,也是轉變業報、成就「福業」的地方。

怎麼說呢?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是孝道的基本。而在聽經聞法之後,心量擴大、悲憫一切,於是,你更加地善用父母給予我們的身體,做出對世間真正的價值和真理,可以踐行、可以走入眾生世界,這樣的「淚出」與一般人哀傷的淚出確實是不太一樣。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你聽聞了道,從愛護父母親,知道人生的方向,提昇了自己身心的價值跟活著的意義,這確實是難得的,是真正地在此生對世人做出了貢獻。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4片光碟)-第六十四集-VTS_02_01-09:42-18:38。

(1)《那先比丘經》卷3,CBETA, T32, no. 1670B, p. 716。

為什麼不殺生呢?

232_class_cover
為什麼不殺生呢?「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修習佛法而成佛,我們這個身心即是修學佛法的法器,不可以輕易毀掉,若是以各種手段使之毀壞,即是犯了重罪。

《大智度論》中說:「若人捨身,勝過閻浮提滿中珍寶。」這就是說假使滿閻浮提所有的無價珍寶,其價值都無法勝於人的壽命,可見壽命的珍貴。人身是無價的珍寶,它既是修法的法器,又是成佛的法器,千萬不可輕易毀掉,我們要立基於此角度來看待眾生。所以,菩薩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戒」。

「不殺生戒」開宗明義就告誡持戒者,即使為了自身的壽命,雖小如螞蟻,我們也不得殺害。如果從眾生相互的依存關係來說,每一條生命都應該給予尊重。

至於「殺」是指斷絕生命,其方法有「口教授」與「身自殺」兩種:

一、「口教授」:「教」意指「言說」,「授」意指「示意」。所以,「口教授」是指自己雖不親手殺害,卻以言說的方式來示意、唆使他人去殺害,如此即犯殺生罪。

二、「身自殺」:自身去行殺,自己不但生起殺害眾生的動機,而且親自動手去斷絕眾生的命根,如此即犯殺生罪。所以,《大智度論》中便說:「若實是眾生,知是眾生,發心欲殺而奪其命,……是名殺生罪。」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3期「菩薩戒六重戒․ 祖師心印」專輯:〈菩薩戒六重戒—悟因法師談菩薩戒(二):不殺生戒: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可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