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彙整:九月 2024
不要拖延
眾生皆我師
悟因長老尼受邀出席「第35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擔任開幕式「恆清法師追思會」引言人
「第35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本屆輪值由臺大佛學研究中心主辦,於113年9月27日假台大文學院演講廳舉行,現場有來自佛教界各佛學院暨學術界的老師與學生參與。
這次發表會,原先是邀請恆清法師要蒞會說明「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創辦之緣起。但因無常,恆清法師於今年7月20日往生,因此本屆開幕式特別邀請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擔任開幕式「恆清法師追思會」的引言人,悟師父提及見可法師特地從香光圖書館將1990年第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當年發起的請帖,把它找出來,很珍貴,因為這是走過台灣歷史的見證,法不孤起,仗境而生,他們那天還在素食館吃素齋耶,主持人是聖嚴法師,聯絡人就是恆清法師。
恆清法師曾說:「那時因為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在台灣舉辦,非常成功,因此就聯想到佛教界可以聯合在一起,各機構有合作機會;年輕輩能互相切蹉、養成互相共事合作,佛教才會有希望。」因此才有今日的「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誕生。
比丘尼可以進入台灣的最高學府去開課,那是台灣的歷史,佛教在台灣社會的一個突破點,悟師父表達感激。
悟師父更感激的是,在戒嚴時代,佛教不准進入校園,各大學基督教、天主教社團都有,就只有佛教不准進入校園,到了戒嚴後期,在慧炬周宣德居士及李炳南老居士的提倡與努力之下:強調佛教非迷信,佛教是有學理的,在各大專院校陸續的成立了臺大晨曦社、明倫社等佛教社團。這成為佛教在台灣擴大的第一波的生機。
而恆清法師以比丘尼身分受聘於台大哲學系後,並陸續創立了多個佛學/佛教組織,如臺大佛學研究中心、臺大佛學數位圖書館、現代佛教學會等,悟師父深深感受到,後來為何會支持他的臺灣大學佛學資料庫的建置呢?他跟我說:「悟因法師,那筆錢請你幫忙我可以嗎?」我說:「可以」。因為我發現基督教、天主教他們拿一個小皮箱,裡面裝一本聖經,就可以到處敲鑼打鼓走遍全世界,我們要捧著大藏經,有幾本?(全場笑聲),有一位比丘尼要來改善讓它也變成小小一塊光碟,當然要支持。修行在我們的心中,但是外在的這些呢,還是要有人來改變。
恆清法師在7月20日圓寂了,大家都很不捨,他不限制在身份上,他就是完全把自己燃燒,貢獻給佛教界,佛學論文發表會,今年是第35屆,從1990至今年2024,剛好35屆,也希望每年都可以這樣辦下去。
我們在此共同來追思、緬懷,不忘初心,而且共同把這份初心傳承下去,相互合作是可能的,傳燈傳法非單獨一人能完成的,在這裏,每一個討論都是在延續這一股力量,非常謝謝各位的光臨,感激各位的光臨,謝謝各位。
心寬面對無私的人
《那先比丘經》釋178─佛陀在哪裡?祂的形相?
◎釋悟因
我們塑一尊佛陀,我們看這尊是不是佛陀?是或不是?如果當年佛陀說法,聲音有流傳下來,那是不是佛陀的聲音?我現在講話,這是不是悟師父的聲音?你把我的話聽進去了,後來你捕捉那聲音、追尋那個影子,那聲音是不是悟師父的聲音?哦!那是你自己的影子,不是悟師父的聲音。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1)「如來」是佛陀的另一個稱號,意指如如不動、無來無去的意思。你想知道佛陀在哪裡?你在自己心中畫一尊佛不就結了,還需要別人為你指出佛陀在哪裡嗎?我如果說:「佛陀在天上。」你會再追問:「天上的哪個地方?」我說:「佛陀在虛空。」你會再追問:「虛空在哪裡?」我們的心實在很忙,必要指出一個方所才稍歇。
佛陀在哪裡?《般若經》是這樣交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2)不管是用畫的、寫的、刻的、雕的、攝影的,都只是世間的一個影像而已。
回過頭來,如果你說:「我沒看過佛陀,很想知道佛陀長什麼樣子,就畫一尊佛陀,每天膜拜祈禱,有時半夜作夢佛陀會示現哦!」這我相信,心境虔誠佛陀就會出現。
甚至有的人生病開刀,跟我說他手術的時候看到佛陀。有一位居士,頸椎不知道是第幾節走位必須開刀。醫生為他手術開了二十多個小時,他一直處在麻醉的狀態,後來醒過來的時候,他說他看到一道白光通過,他說他看到佛陀。我說:「你真的善根很深厚。」後來沒多久,幫他開刀的醫師就退休了,為病人手術動不動一、二十個小時,身體也撐不住。那位居士說他看到佛陀,我問他:「你能告訴我,你見到的佛陀是什麼樣子?」他說看得很清楚。我希望他多說一些,無奈他只能敘述「就一道光,看得很清楚」。
一個在修道上用功的人,在臨命終時可以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這是我親自參與的。由於對阿彌陀佛的虔誠,臨命終時,他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了,問眾人:「你們有沒有看到?」確實很多人也都看到了,而且聞到空中飄來的香。只是,是不是阿彌陀本尊的樣子,我也不敢說。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不可以形相音聲去求得,但是如果我們內心平靜,心中有佛,每個人心中所現的佛像是不是同一尊?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現月,我不敢說是否是同一尊,也無從去驗證。
「佛泥洹去」,對創始者的崇敬與尊奉,在宗教信仰、宗教情懷的氛圍中,一個人在心安靜下來的精神提升,抑或者透過禪修、念佛、觀想佛,他確實可以看到佛陀顯現。誠然,每一個人所見當會有所不同,同時,個人當下所見的影像可能一直停留不變嗎?也不是的。
「泥洹」,是佛陀智慧、自在的呈顯,是人格的完成與圓滿,永遠是我們心中至高無上的存在,佛陀不是在某一個地方駐留,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形相,就像鴦掘摩羅一路追殺佛陀卻總是追不上;那時鴦掘摩羅見到的佛陀,就只是他永遠追不上的一團光而已。
我們說佛陀,有時候在說色身老比丘的佛,有時候在說佛陀修法以後的佛,而般泥洹的佛,在我們心境不相符、不相應,事實上永遠是看不到的。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VTS_01_10:25-19: 57。
(1)CBETA 2024.R2, T08, no. 235, p. 752a17-18。
(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87〈70 不可動品〉:「無所從來亦無所去」(CBETA 2024.R2, T06, no. 220, p. 1001c23)。
香光尼僧團114年度佛學研讀班招生訊息
一心本真
香光山寺大雄寶殿上樑大典──豎立擎天柱 橫安法界樑
桃園大溪香光山寺於113年9月22日舉行大雄寶殿上樑大典,全台各地佛教諸山長老,包含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耀長老和尚等法師,社會賢達、護法居士,以及桃園市長張善政、監察委員賴鼎銘、立法委員萬美玲及前立法委員翁重鈞等地方政府代表,親臨會場給予祝福。
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耀長老和尚慈悲祝願:「今日大地洗塵,在此上樑大典之際,天降甘露,洗滌大地,清淨大眾身心,讓大家把福氣帶回香光山寺,以祈上樑大典圓滿成功。更祈求三寶加持,諸佛降吉祥,護法諸天護念,讓大眾能以歡喜心享受這殊勝的福德因緣。最後,期勉大眾安住身心,精進修持,於世間能健康幸福,走好人生的菩提路。」
張善政市長也到場祝福:「香光山寺悟因大法師決定落腳在桃園,選在這塊山水寶地來啟建大雄寶殿,是我們桃園人的福分,今日上樑後,相信不久即可見證大雄寶殿的落成啟用,敬祝大雄寶殿落成之後,香火鼎盛,廟運昌隆,庇佑我們所有桃園的好朋友。」
香光尼僧團方丈暨香光山寺住持悟因長老尼慈悲開示:「今日上樑大典之時所提出的『六方護念』,將對應父母、師長、配偶、朋友、職場和僧侶的關係,這是佛教中基本的人倫道理,亦是戒律的體現。願這座大殿的莊嚴與神聖,從建成的過程中能反思自己的人生與修行,讓自己的存在和這裡的每一個元素都能緊密相連。」
當大眾法師引領與會善信齊聲唱誦〈大悲咒〉之時,金樑緩緩升起,現場梵唄聲揚起,大眾所凝聚的正能量,在諸佛菩薩加被之際,滿溢著無限的祝福與加持。
上樑圓滿後,寺方常住在現場也舉辦「我與香光緣」的系列活動,內容包括動態與靜態特展、義賣園遊會、鼓隊與陀螺才藝表演等。從大眾的歡笑聲與祝福的喜悅中,香光山寺寶地在佛法甘露的慈悲遍灑下,光明自在的覺性也在大雄寶殿中熠熠生輝。祈願香光山寺,佛輝永住,法輪常轉!
如何開始修行
修行就是要認清自己身心的實相,實相是什麼?如果你今天要上台講課,卻一直拉肚子,你要如實地知道身體很緊張。對這個實相的了知,別人可能不會那麼在意,可是對你卻是很重要的。你知道拉肚子的苦是來自於心理的緊張,那就要問自己,為什麼這麼緊張呢?是準備不夠充分嗎?還是有其他原因,想辦法去排除可能導致你緊張的因素,如實地看到自己心的狀況,緊張自然就能消除了。
隨時感知身心的狀況,觀察念頭的生滅,身體各種感覺的起落,只是單純地看著它們,而不要去追逐那些念頭與感覺,只要放鬆地坐著,讓呼吸來找你。呼吸是長或短、是深或淺都無所謂,只有你先放鬆,讓自然的呼吸來碰觸你,而非期待或預設要有一個什麼結果。
所以,修行是確實知道一個方法,讓煩亂的身心安靜、放鬆下來,而不是無感無知或者要成為枯木或寒巖才是有修行。能以專注的心如實地觀察,這是修法的開始,身心統一才是後面的功課。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28期「悟因法師說禪(一):覺知不住 回到當下」專輯:〈禪修須具備的基本態度:禪不是枯木死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