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妙法蓮華經》云:「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願我等能學習觀世音菩薩的五觀,面對日常生活中所遇的一切人事物的境界考驗,皆得自在。
每月彙整:三月 2021
頓與漸
善惡由心造
四事得善友
寂滅為樂
不放逸
《那先比丘經》釋94──「變化」是成長的重要因子
◎釋悟因
「如人種穀,歲歲種穀,寧有絕不生時否?」那先比丘問彌蘭陀王:稻穀代代生長,同時維持內外在條件不變,這樣,它會有斷絕的時候嗎?
彌蘭陀王回答:只要年年種,栽種得法,穀粒就會生生不息。
在這樣生生不息的因緣中,最重要的因緣就是「變化」。種、芽、葉、花、莖、實,一直在變化。「變化」是成長的重要因子。
於是那先比丘接著說:「人生亦如是,展轉相生無有絕時。」
那先比丘又舉一例:譬如「雞生卵,卵生雞,從卵生卵,從雞生雞」,這裡舉的例子是動物的成長。同樣的問題:如果卵不會變化,能夠生出雞仔來嗎?不會。
上文之中有一個「生」字。這個「生」,不單單是指生命誕生的「生」,更是指「生長」的「生」──物種生長、成長。而這樣的「生」,必有種種助緣。
以稻穀為例,生生不絕的助緣有內在、外在因緣,內在因緣指的是物種本身的「基因」,也就是俗稱的「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是稻穀的基因就能結出稻穀;而外在的因緣是陽光、空氣、土壤、風、濕度,此外,還需要空間,所謂「栽種得法」,有經驗的農夫在播種時,一定會留意稻種的間距,他熟稔每一棵之間需要多大空間,才不會影響稻穀成長、養分吸收,以及開花結穗。
這就是生命的奧祕!生物界的動物、植物要能生生不息,需有內在、外在的成長因緣;人界亦然,以空間距離來說,人與人之間相處,如果彼此距離太擠壓,也會影響常態生長,嚴重者或可造成人格或性格扭曲。
然而,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與動物、植物不同的地方在於意志、思想。
也許上天給我們的環境與基因不如你意,但生命的窗口也開了一扇窗:成長的基因裡面有「變化」的必然。
「觸境」是變化的機遇,生命前景如何勾勒描繪,個人是可以抉擇的。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影片VIDEO_TS-9(第9片光碟)VTS_03_1-17:34-21:00。
堅持修行
不爭勝負
安慧學苑2021【慈心海福聚】人文講座 第二場「不想忘了你——認識失智症」活動圓滿完成
不要再叫癡呆症,我只是記憶退化!
安慧學苑2021【慈心海福聚】人文講座第二場「不想忘了你——認識失智症」,邀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許秋田主講,介紹失智的原因、預防理念及方法,吸引近二百名民眾報名。安慧學苑監院自正法師表示,今年度共有八場人文講座,安慧學苑提供學習平台,希望大家能夠幸福地學習,留下快樂的美好印記。
全球每三秒就有一人失智,日本有八百萬人輕度及重智失智,台灣目前約廿八萬人,在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社會已是趨勢,對「老」,大家有很多恐懼,然而變老等於變笨嗎?許秋田老師指出,失智症並非病名,是一種症候群,本質是指在清醒狀態下,喪失心智正常功能,約定俗成稱「老人癡呆症」讓人誤為又癡又呆,因負面標簽而延遲求醫,失智症其實是大腦前額葉、海馬迴等萎縮退化所致,不是精神疾病。
許秋田老師從匱乏論、大腦可塑性、生活型態及正念生活等方面分享早期預防可以介入延遲失智的發生,大腦體積萎縮是正常老化現象,「環境豐富化」才是預防失智的關鍵。許秋田老師以自身在長照站設計課程的經驗現身說法,讓年長者「腦動、身動、互動」,達到活化腦部、延緩失智。
許秋田老師指出,課程設計主要是讓學員保持正念,念是今心、當下的心,透過正念練習讓心無雜念,用心在當下,透過正念減壓強化高級思維、短期記憶、社會認知、聽覺與觸覺等能力減少我執與妄想、增長慈悲心、保持平衡與控制呼吸來延緩失智。透過正念練習,90歲高齡長者的大腦海馬迴完全無退化。
此次講座由於報名人數眾多,學苑另開放二樓及三樓教室以視訊方式,在二個小時的講座中,許秋田老師分享失智症的成因及正念減壓等延緩失智方法,聽眾們紛紛帶著實用方法回家,並相約下個月安慧學苑人文講座再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