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在眾中,不說自功德,
若人所稱讚,愧心無取著。
成就諸功德,虛己常謙下,
如果樹繁熟,枝條自低屈。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九~
常常說:「要留意當下」。怎麼做呢?日常生活中,要覺察所緣轉換了。禪宗公案「野鴨子飛過去了」:有一天,馬祖與百丈,師徒二人。見一群鴨子飛過。馬祖問:「那是什麼?」百丈答:「野鴨子。」馬祖問:「向什麼處去?」百丈答:「飛過去了。」馬祖擰一把百丈的鼻頭。百丈悶聲忍痛。馬祖問:「何曾飛過去?」百丈便自省思。
所緣轉換時,如果當下沒有正念正知,心便隨外緣所轉,心由此轉向彼時,要留意當下,就不會隨著野鴨子飛過去了。心一直都在,沒有來去,而是我們隨境而轉。此公案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回到當下那一念,當下見聞覺知,要明白。六祖壇經:「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凡夫對所看到的境會起念想,要能覺知當下念想、隨即停止,妄想才不會如雪球般滾滾而來。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眼看、耳聽,不被迷惑,內心明白,可以怎麼做呢?六祖壇經:「無念、無相、無住。」有相→有念→行為產生。著相或著念時,會衍生出後續行為,造成無法收拾的結果。要「於相離相,於念離念。」無住,世間美醜,都將為空,要用因緣所成法來觀它,隨因緣而改變。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或不覺。練習觀呼吸,讓心回到呼吸所緣,不被妄想所轉。可用九住心(內住、續住、安住…)來自我檢測,常常告訴自己,要活在當下。
本週另一單元:「生活中的禪:開啟覺性。」六祖慧能與五祖弘忍初次相遇,弘忍問慧能:「你從何處來?」慧能回答:「從嶺南來。」弘忍又問:「來此要做何事?」慧能又答:「唯求作佛。」弘忍又問:「嶺南的人無佛性,哪能作佛?」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佛性哪有南北?」弘忍知慧能是異人,就叫他去碓坊舂米。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覺性,是生命的本質。生命本是清淨,因妄想煩惱而不能得,我們要透過佛法修學(念佛、安般念…),開啟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