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45──心識與業

◎釋悟因

心識與業二者是不一樣的,心識是心,業是業。

那先比丘經所說的「故名身」,「故」,舊的;「名」,心識;「身」,色身。作為一個人,過去的生命經驗,之前走過的路,是從前的心識活動;人活著,是「持是名身」,其中「持」這個字,支撐的意思。

「持是名身」,人活著是有一股力量在支撐,使這個身心不致渙散掉,「持是名身於今世作善惡」,支撐這個身心的是「今世作善惡」。

為什麼作善作惡?就是動力的因,支撐著我們往前推的力量。往前推的力量,事實上,也隨著我們五官的感覺,在那裡推動、鼓動。這就是「業」、「業力」。

所以,由此生到下一生,是「故人名身行生耶」,是這個故人的名身去投胎嗎?那先比丘回答:「不是」,「非故名亦非故身」。

那先回答:「持是名身於今世作善惡,乃於後世生」,這支撐的力量在今生鼓動著造善告惡,乃至帶動著去下一生投胎。這樣,此生、下一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身與心,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

我們創造了自己的行為,想什麼、遇到什麼、怎麼應對,就這麼說出來、做出來,就又製造、創造下一刻的身體和精神。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7(第7片光碟)VTS_04_1之04:30-06:28。

不同的人生選擇

1080314

佛陀從出家、修道,最後覺悟成佛,每個過程都是生命不一樣的選擇。

當年佛陀身為悉達多太子時,出遊四城門,看到世間的老、病、死,內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天,他看到有個沙門手持缽盂在路上行走,他就問侍衛那是什麼人。「太子!那是沙門,是修行人。」悉達多想要像那修行人一樣,於是就踰城出家去了。不同於社會一般人的積穀防飢、養兒防老或追求功名利祿,悉達多剃除鬚髮,脫下皇族的衣飾,經過六年的修道而證悟成佛,再走入社會,作為一個修道人、宗教師,傳播普世的真理──緣起法。這也是生命樣態的一種選擇,它帶給人間一種希望,是一種不同的出路、不同的人生選擇。

【精緻蔬食diy】鳳梨酥排燒

079_food_cover食譜、拍攝:道寬居士

【食材】
鳳梨 兩片
油條 1條
蒟蒻 適量
花椰菜 適量
青椒 適量
川耳 6朵
紅蘿蔔 10片

【配料】
生薑 10片
玉米粉 3湯匙
水 2湯匙
番茄醬 2湯匙
砂糖 2湯匙
醬油 1茶匙
麻油 1/2茶匙
太白粉 適量

【作法】

  1. 鳳梨切成尖型、片狀,蒟蒻切片,青椒切小塊,川耳泡軟撕小塊,花椰菜切小朵,紅蘿蔔切片。
  2. 玉米粉加水調成稠糊狀,油條切成半吋小段,沾上玉米糊。
  3. 用八分熱油,將切好的油條炸酥為酥排,起鍋備用。
  4. 炒鍋留油,放入生薑片爆香,再放入鳳梨片、紅蘿蔔片、川耳青椒、蒟蒻、花椰菜拌炒一下。再加入番茄醬糖、鹽、醬油、麻油炒勻。
  5. 用太白粉水勾芡,最後放入炸酥的油條酥排,合併裝盤即可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