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05──你想活出怎樣的生命光景?

◎釋悟因

以前聽過一個故事,有一位長者他有三個兒子三個媳婦,有一天他跟家人說他要出遠門,出門前包了三包麥種子,交待兒子媳婦說:「你們好好保管這麥種子,三年後我回來,看你們經營的情況,再把這串鑰匙交給他,讓他經理這個家。」

大媳婦接過麥種子,看了看說:「這麥種子能做什麼?殼都沒脫。」就把殼剝了煮來吃。二媳婦拿了麥種子,她記得公公說要好好保管,就把麥種子很珍貴的鎖在倉庫裡。三媳婦看看這包麥種子,覺得這一顆顆都是好麥種,就拿來播種。

第一次種麥,需要學習的知能很多,怎樣才是適合種麥的天氣、土壤,其次,水分很重要,怎麼引水灌溉才省力,還有施肥要施哪一種肥?什麼時候該除草?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勞作,三媳婦有了收成。

三媳婦計算一下,如果一顆麥種結成一株麥穗,至少二、三十顆,就是原來的二、三十倍,一季的收穫以倍數計算,真的很划算。於是三媳婦明年繼續播種、收割,第三年繼續播種、收割。比起最初的一包麥種,翻了好幾十倍。

結果三年後長者回家,詢問三個兒子、媳婦,那包麥種保管得怎樣?大媳婦說,我保管在肚子裡,讓身體健康;二媳婦從倉庫取來那包麥種,保管得甚是完好;三媳婦打開倉庫說,那一包麥種輾轉播種已經儲存了一個倉庫。

這故事告訴我們,不一樣的觀念,不一樣的價值,不一樣的成就;而且也告訴我們:同一件事情,有多種不一樣的處理方式。

生命本來如此,有種種因、種種緣、種種相,就看個人抉擇。如《華嚴經》所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你想要活出怎樣的生命光景,是自個兒由心念勾繪、身口造作而得以構成。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影片VIDEO_TS(第10片光碟)VTS_02_01-15:43-19:54。

《那先比丘經》釋104──人從六情恩愛為本

◎釋悟因

「天下萬物皆各以其類本生」,《那先比丘經》這句話,是通指各類生命都有它們各成其類的特性,也就是它們生命本來的基因。

「人從六情恩愛為本」,以人類來說,天生對宇宙理則、知識具有極高的探索能力,但,除了理則、知識之外,人最受牽制的是「情」與「意志」。有的人知識很高但毅力不夠;有的人知識夠、意志也堅強,但他的情感世界是混亂的。

「知識」、「情感」、「意志」,是生而為人就具有的感知能力,這三種是不同的面向,每個人都具有這三方面的感知能力,不過每個人有個別差異,各有其強弱,也各有其個人的選擇,選擇不同,成就不同,價值也不一樣。

有的人情緒纖弱、容易動情,常常受到情感綁架,做事縛手縛腳。父母親同樣的雙胞胎,有時候成就不一樣,不是他的知識不夠,而是個性不同,情感使然。

人有「知」──知性的一面,可以學習各種知識,有的人很聰明,學習能力強,結果他的意志力不夠,或者容易受情緒干擾,成就往往打了折扣。所以那先比丘指出「人從六情恩愛為本。」不是以「知」為本,而是以情感、情愛為本。

「樹木生以栽為本,五穀生以穀為本。」樹木要生長、生生不息,那就要栽種、播下種籽;五穀要生長、生生不息,那就要播下穀種子。

以前我讀世界史,看到英國「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溫莎公爵,原本是英國第八位國王,卻自動退位,誓與溫莎夫人相攜相伴,著實大吃一驚,而溫莎夫人當時已是有夫之婦,為了愛毅然與前夫離婚再與溫莎走到一塊。

所以,人又稱為「有情」。「人從六情恩愛為本」六情、恩愛,是人類生命的本質。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影片VIDEO_TS(第10片光碟)VTS_02_01-12:25-15:43。

《那先比丘經》釋103──解脫輪迴的可能

◎釋悟因

「輪迴」這事,各種宗教、心理學、哲學都在探討它,探討最多的是前世今生、生命的奧祕,說得很抽象,聽的人也覺得很神祕,事實上「輪迴」是什麼?就是舊有模式的滾動,有時加了些新東西,由於突破性不大,也就無法橫度或超越,依然在原有的軌道滾動,這就是「輪迴」。

這樣的「輪迴」就讓人厭棄,你覺得好像走著同樣的老路,走了好幾回依然回到原點、沒有什麼新意。

怎樣才能超越輪迴呢?老熟人熟悉套路,就可以歸納理則。生命的理則易懂,卻是知易行難,事行、事功又是另一套法門,需要基礎建立。

事相與理則是相對的,只有講理則不夠,尤其面對「解脫輪迴」這麼重要的課題,更不能等閒視之。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

舉一個例子來說,人看見鳥兒在空中飛翔,心生羡慕也希望能在空中飛,就研究鳥兒飛行的原理。人,是所有生物裡面最能夠思考,同時也是最能夠創造的。為了能飛,人類就創造了飛機,這是科技的發明。

飛機與鳥飛的原理相同,不過,鳥兒飛翔只是承載自己,人們製造飛機可不希望只能承載一人,為了突破這個限制,就需要一再改善、突破與創造。這就是事行、事功,同時也庇蔭了很多的人。

「飛機」問世是一個創造,它有本源嗎?「鳥飛」是它的「本」嗎?只是研究、藉用鳥飛的原理,不應該說飛機有一個本源,它就是一個發明、一個創造。

人類在進步之中,每一個人也都在進步之中,所以「輪迴」如果是一個束縛,人們想要突破束縛,走出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是有可能的。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影片VIDEO_TS(第10片光碟)VTS_02_01-10:12-12:25。

《那先比丘經》釋102──生命的奧妙:生死相續的哲思

◎釋悟因

生命有前生、後世,這是宗教的課題,也是哲學的思惟:生命的奧妙,在死與生之間如何相續?又且,相續之後的「他」,與前世的「他」是同還是不同?

且以釋迦牟尼佛為例,佛陀降生人間,這位悉達多太子以嬰兒身住在皇宮,他是從頭學,還是一出生就老態龍鍾?事實上,一切的出生都必需從頭來過。

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是從頭來過,不同的是,每一個人有個人不同的習氣、習行與引導的方向,每個人帶著古老的印記,他有他自己的路要走。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經你而生,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換句話說,你的孩子你可以生他的身體,但你沒辦法生他的思想。

你與你的孩子住在同一個房子裡,他的身體在你的眼前晃啊晃的,可是,他的眼睛看著前方,他的思想思惟著前方;孩子在最初的成長階段,我們可以提攜他,把我們最好的生命經驗與他分享,可是他後面的人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成長路是每一個人必需親身經歷、親自去打拼的。就像森林裡的老松,落下松子,松子長成小松樹,風霜雨露、雷電砰擊,小松樹都必需自個兒承受、自個兒掙扎奮鬥,將來才能成長為另一棵大松樹。

在一輩子之中,我們師從很多的老師,你也聽我講授佛法,可當下你承受著不同的感受,你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命走向何方,唯有自己知道。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一個人都會走出不同的生命軌跡,這就是生命的奧妙,生命本來如此。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影片VIDEO_TS(第10片光碟)VTS_02_01-08:38-10:12。

《那先比丘經》釋101──人,生死不可得

◎釋悟因

那先比丘經說:「人,生死不可得」,不可得,不能讓人如意。

人類的生命,受到人界的制約,最長只有百來年的壽命,並且在老化的歲月裡,一直會受到器官老化、衰敗的折騰,這色身只會越來越不好使。

這樣的活著,有時難免覺得卑微,好在人的生存層面不是只有肉體,它還有力用、還有能量。這些能量、力用在哪裡?就在呼吸、表達、說話之間。

人,無論怎麼衰老、脆弱,那一絲靈明的覺知一直是存在的。是這個覺知讓他走到下一步,走向解脫、走向肉體的超越。

「解脫」,意味著什麼?從身體把心的能量切割開來,生命滾動的能量、精神力一直都在的,把這個看清楚了,你就不會隨著肉體的死亡走向滅絕的境地。

所以,修行是在修什麼?在看住這個滾動著的能量,即使在最後一口氣的剎那,你已經向這個世界道別,你還是可以看著它,看住這個生生不息的動能,看它如何地滾向未來。

彌蘭王又問那先:「人生死寧有從旁增益者不?」人的輪迴會受到其他生物的助益嗎?好比臨終助念,一個人的生死可否由於他人的助念而助他一臂之力?理論上是可以的,由於營造了溫馨的氛圍,可以安撫、安慰人心。

不過,最重要的是他個人的思想、他自己往前跨越的能量,這才是最有支撐力、最有協助力的,也是他個人自身可以掌握的。旁人的協助,有時候也可能產生干擾,即使一切因緣都很好,也需要他個人受納、抉擇,才能產生相應法。

人生死不可得,這是在說,超越生死是極其不容易的。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影片VIDEO_TS(第10片光碟)VTS_02_01-04:01-07:53。

《那先比丘經》釋100──我要清清楚楚地走

◎釋悟因

有一位老菩薩,是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的班長。

紫竹林精舍辦研讀班就像一般學校辦學,開學的時候,每一個班級都會推選幹部,班長是大家推選出來的。這位老菩薩是研讀班的班長,也是永遠的班長。

這位老菩薩的年紀很高了,可謂是耆耄長者 ,九十多將近一百歲了,頭腦還是非常的清楚,倫理底限也是清清楚楚的。
那時他患肺炎還有糖尿病。醫生告訴家屬,「老人的病情很嚴重,腎臟是非洗不可了,否則他會很痛苦,全身上下會感覺很沈重。」女兒告訴他醫生的囑附,他說,「如果需要洗腎那就洗吧,可是我要先說好,第一、絕對不可以為我做氣切,第二、不要有任何的管子插到我的鼻胃孔裡面。」

老菩薩說:「我要清清楚楚地走,阿彌陀佛在等我。」於是醫院就安排他開始洗腎。我笑著問他:「你的阿彌陀佛是長什麼樣子啊?」

他說:「阿彌陀佛聽到我說話的時候,我就知道他在哪裡。」

老人家是這麼說的。

老人家的兒子、孫子都回家來探望,前後左右地圍繞,大家不約而同地眼睛盯著老人家。一天、二天、三天……好像在等什麼?怎麼還不斷氣啊?國內、國外的工作還等著他們一個一個回去上工哪!

老人對家人清清楚楚地表達,「我只有一個原則,我走的時候不要氣切、插管,你們歡歡喜喜地在旁邊坐著就好。」

大家心裡都明白,老人遲早要離開他們,問題是現在很難辦哪,醫師、家人束手無策,他自己也只能拖著殘破的、越來越不能用的色身喘息。

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們想走,可是走不了啊。這也是天底下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現實,我們無法主宰我們的身心,唯一可以自主的,「我要清清楚楚地走。」

這是老菩薩的堅持,我聽到了,佛菩薩也聽到了,真的是讓人欽佩的一個人。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影片VIDEO_TS(第10片光碟)VTS_02_01-01:04-04:01。

《那先比丘經》釋99──為什麼輪迴找不到「本」?

◎釋悟因

為什麼輪迴找不到「本」?「本」,開頭、開始。因為生命像滾雪球,越滾越大。而且隨著你的付出、努力,在每一期生命裡,它就這樣出現了。

那先比丘說:「有本者當不復生,有本者當復過去,用是為本。」

這意思是:如果有本,你就不可能走向下一步,就好像時間空間凝結,你凍結在當下、成為永恆。這就是「本」。這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就像「化石」,未來不會再生變化,過去也以這樣的形相存在著。

如果是你,被禁箇在這樣的時空裡,你是活不下去的,縱使你想掙脫也沒有辦法突破。

在這裡,你可能想到「宿命」,宿命不也是一種禁箇,像囚籠讓人無法擺脫,總是複製著命運的糾纏。不過,如果你的命運是這樣的型態,你還是可以觸摸到自己、可以感覺到自己是走在一條成長的路,只是走得磕磕絆絆罷了。

所以「輪迴無本」,生命沒有從哪一點開始,它就一直在走著、走著,可能是直線,向上、向下;可能是繞圈圈,右旋左旋。生命的軌跡,你一直是知道的。

如果說生命裡有所謂的「轉捩點」,一種轉折,我們恐怕也很難形容有那麼一個「定點」的存在。就像青少年的成長,十二、三歲開始「轉大人」,你能明白指出是哪一天,你蛻變成為不一樣的你?

生命以動態的樣式存在著,它一直在轉動,面對數不勝數的情境,日漸月染,我們終究找不到生命的起點。

等等,你要說胚胎、精卵結合嗎?這是另外一個議題。但,它也不是生命之本,它是另一個終結生命的延續。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影片VIDEO_TS(第10片光碟)VTS_01_01-16:25-18:30。

《那先比丘經》釋98──輪迴有沒有「本」?

◎釋悟因

眾生的生命,生死死生不斷,這叫輪迴。現在要問的一個問題:輪迴有沒有「本」?「本」,源頭、開始,人在輪迴翻滾的過程中,有沒有一個起始點?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回頭看看自己這一生。

我們這一生被生下來,有父母給我們遺傳的因緣;開始接觸外境,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除了父母兄弟家人,也遇到師長、朋友、同事;然後可能某些機緣,師長或朋友給予鼓勵贊歎,我們某方面的特長就不斷的增長茁壯。

我在佛學院授課或者信眾弘法,常常喜歡讓大家畫「自己的畫像」。其實,一個人的長相,有的是先天的基因,更多的是後天栽培出來的。這些成長的因緣,最主要是跟自己的興趣有關,也由於受到某些人的激勵、鼓舞,成為很好的助緣。

當然,在種種因緣當中,更多的是自己的習氣、習性,它們對生命的方向形成很大的驅力,使得個人的發展有其獨特性,而變得與他人不同。

然而,習氣、習性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上很多的時候,遇到挫折,反而是我們成功的轉折。越是打擊,那個不認輸的底氣,引發了內力,讓我們的生命力量有了爆破性的展現,讓別人看到不同面向的你。

所以,在輪迴的生命裡,有一個起始點這樣開始輪迴嗎?沒有。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影片VIDEO_TS(第10片光碟)VTS_01_01-14:15-16:25。

《那先比丘經》釋97──談影響力,生命之河流向哪裡?

◎釋悟因

以前我曾經看過世界地圖,歐洲都畫得很大,那是早期人們的認知。現在我們都知道,世界五大洲,土地面積最大的是亞洲,其次是美洲、非洲。過去非洲還不被人們認識,所以非洲都被畫得非常地小,幾乎在世界的地圖裡不被看到。

有一段時間,台灣在世界的地圖上也看不到。現在越來越放大,好像臺灣很大。其實是台灣的影響力正在被世界看到。

這些都是在講影響力。

影響力來自各個面向。以都市的成長發展來說,人口流動是都市成長的指標之一,人口往哪裡流動,就是那裡有吸引人的地方。

然而,影響力是會改變的。以前的台北,萬華、西門町是最熱鬧的,如今,百年風華的美好只留存在人們的記憶裡。當年風靡一時的新生戲院還在嗎?萬國戲院、第一劇場還在嗎?

我出家後,有人問我為什麼出家?說老實話,我出家與看電影有關。

我出家的日子是民國46年農曆1月2日,出家前的某一天,我與媽媽一道去電影院要看電影。在日據時期,好萊塢的電影名片早就登陸台灣,買電影票都是現場排隊買,大家在延平北路擠著買票,我怎麼買得到票呢?乾脆到附近的佛寺拜拜,結果去了佛寺,我的生命路線就轉了彎,從此踏上修行的道路。

我不是因為沒看到電影才出家,我是碰到我的上人,一位影響我一生的人。

我的上人明宗法師年少出家,她很會弘法,拿很多的佛書給我看。

民國四十年代,台灣的物資相當缺乏,圖書雜誌少見,佛書更是奇缺,正好我喜歡讀書,上人給我佛書,我就開始看佛經,善根也逐漸地被引發。

影響力是漸漸渲染、滲透,不是一見鍾情那般;往往在一段時間之後,人們才看得明白,時移勢轉,眼前已非往昔一般。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影片VIDEO_TS(第10片光碟)VTS_01_01-09:43-12:37。

《那先比丘經》釋96──「展轉相生無有絕時」來自系統的相互平衡

◎釋悟因

「人展轉相生無有絕」,這一句話似乎來自「自然」,然而,什麼是「自然」?籠統套一句「無為」,對嗎?

有人曾經說:「你們吃素也鼓勵人吃素,不吃雞、鴨,將來那些雞、鴨就滿天飛。」的確,是有人持這樣的論調。那時我剛出家,聽到有人這樣跟我說,我就反駁他:「你吃的雞鴨是從天上抓來的嗎?人想要吃哪樣動物就想方設法繁殖牠。」

人類的聰明才智遠勝其他動物。雞、鴨、豬、羊,成為人類的豢養已不知多少年代,人們找到這些動物的生命週期、繁殖方法、理則,就不斷地繁衍牠們。

我們暫且不談吃這些動物生出多少業障,我們先把焦點鎖在「展轉相生無有絕」的命題,就這命題來看看怎樣才是「無有絕時」。

「生物」體系在大自然的生存環境裡面,是相互影響、相生相攝,相互平衡。在這當中有時也是冤冤相報,不要以為我比較強別人比較弱,要知道世間的生存原則:所有這些成長、生長的過程,都有它的平衡點,生物之間彼此必需是和諧的存在,才能成就「展轉相生無有絕時」。

以人類自身這個物種來說,全世界的財富是百分之一的人在掌控,百分之八十的人幾乎是被掌控在這百分之一的人裡面。這是一個不平衡的經濟狀態。所以在一段時間之後,全世界的經濟會來一次重組、重分配。

不只發生在台灣,全世界現在都面臨M型社會的衝擊。M型社會的模式不斷地出現,因為這是人為設計的遊戲規則出了問題。所以,一段時間就出現亂碼,就有人出來處理讓亂碼重組、重整,達到系統自身的平衡。

人自以為聰明,現在又發生問題,新冠疫情至今難以善了。這是人與生物界之間的消長。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影片VIDEO_TS(第10片光碟)VTS_01_01-06:43-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