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光彩

活出生命的光彩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王雅雲口述.陳美容訪談

16_busa700在紫竹林精舍經常可以看到一位笑容可掬、身材纖瘦、滿頭銀髮的學長,她一下子在圖書館值班;一下子又在法寶樓校園弘化教室整理準備教材,忙得不亦樂乎。

王雅雲研讀班未畢業就在大殿組培福,做助理香燈又做書記、雜誌摘要。剛開始一星期來精舍五、六天,從家裡騎著鐵馬來回要一小時,中午要回家買菜煮飯,家裡安頓好了,再來精舍繼續培福,有時忙到深夜才回家。

有一段時間,雅雲加入認養勞工公園的打掃工作,大清早就告訴同修說:「要去勞工公園。」同修不解,很疑惑。同修帶著孩子到公園找媽媽,順便看她到底在做什麼好事。小孩終於找到媽媽了,看到媽媽正努力在打掃公園,同修終於理解了,「原來老婆在做善行」,從此也不管她了。從此,雅雲學長更是全心投入精舍的培福工作。

1990年(民國79年),雅雲參加少年輔育院弘化志工的行列。起初為了熟悉輔育院的環境,每星期上課日都去觀摩,回家又練習唱誦「讚佛偈」。為了克服心理障礙,只好多加練習,做充足的準備,所以她經常在家裡面對鏡子反覆練習,小孩子就充當台下的學生。不料,孩子卻說:「媽媽的聲音很難聽!」於是她去買空白錄音帶,錄下自己的聲音和內容,不斷地修正,不斷地調柔語調,並且將自己上課的情形錄音,回家再聽,加以改進。

1993年(民國82年)圖書館開館。在開館之前,雅雲已在圖書館整理圖書;開館之後,雅雲成為值班志工。圖書館開始辦理讀者活動、藏經活動,她都是主講者。雅雲為研讀班同學介紹如何查大藏經、佛光大辭典,各種活動她都做得有聲有色,令人讚歎!目前,雅雲也是校園弘化心智教學的老師。算一算,她在精舍已培福二十三年之久。

以前,雅雲來精舍都騎鐵馬來,現因年事漸高,家人不讓她騎,改由家人接送。雅雲的培福熱情不減,處理事情則是更有智慧,讓我想起悟師父在《青松萌芽》裡的一句話:「相信能服務奉獻,就是福報,也是再成長;是輾轉增益的契機。」

在雅雲身上,我看到不管年歲多大,都要鼓足熱情和勇氣繼續學習,用智慧過一生,活出生命的光彩。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傳真:(07)725-4950
http://zizhulin.gaya.org.tw/

有你真好 

有你真好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周碧玉撰文

當春天的腳步輕輕地踏進南臺灣的土壤,高雄市獅甲國小四年一班的小朋友們紛紛褪下厚重的冬衣,輕快地走進校園,享受和風下清涼的早晨。然而,這份輕鬆並不屬於紫竹林校園弘化的志工們,此刻他們正準備進到教室,展開啟發、轉化心靈的教學活動。

這裡有一粒氣球,氣吹得飽飽的,如果大力壓它,會發生甚麼事?
「會爆炸。」
「嚇一跳。」
「害怕。」ball-700

在紫竹林精舍的心智老師帶領下,培養孩子們對情緒的感知,並且在每一次上課時也會安排時間讓孩子們練習覺察呼吸,傳達身體和情緒的變化。另外,也引導孩子們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想辦法」,學習「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概念。在種種不同設計的活動互動中,孩子們帶來意想不到實質的回饋。志工們表示:心智教育的影響是雙向的──孩子們學習到同理心、耐心和分享,進而應用在其他能力的學習上;而志工們則在助人的耐心和技巧上,經由反省、實踐,也有很大的進步。

美好的事總是需要大家來共同成就,除了有志工們在教學上的用心努力,也要有學校的品格教育和精舍心智教學理念的相融合,這些結合,無非都是希望培養孩子們具有世界公民的素養,活出身心健康的人生。

目前高雄市共有八所學校,五十二個班級參與心智教學的課程。因為孩子們的學習效果明顯,許多配合的學校希望能夠增加課堂數,還有其他未參加的學校,也希望志工團隊能夠進駐校園。

這些認同的聲響,聽在志工們的耳朵裡,是感動,也是壓力。多年來新生代弘化志工的培育並不容易,在來自各行各業的志工中,最大的困擾是教學時間的調配。教學時間從上午八點至八點四十分,為了弘化教學,上班族的志工們必須請假;老闆志工們則要彈性上班;倒是退休的志工們自得其樂,他們說:「我們是爺爺、奶奶在帶孫子!」

雖然,設計教案的要求,已經超出許多志工的能力範圍,因而投入過多時間,也曾遭受家人的抱怨,但是,志工們仍然不減熱情的堅持下去。他們笑著說:「因為從事這份工作,讓我看見:『每個人都有被教育的可能』。」大家珍惜地、小心地呵護這些小小的心智幼苗,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份愛護自己小孩的心,扶持陪伴心智班的學童,看著他們成為一個友善、愛笑、愛撒嬌的小孩,辛苦一點,累一點也無妨。

正是因為這份認知,志工們看得更深,想得更透徹,認為不能光用現有的學校教育來解決現代孩子的問題,反而必須從改變孩子們的思考模式著手,才是最重要的。心智教學是相當消耗精神、時間和體力的工作,志工們衷心期盼未來有更多的年輕族群加入,讓我們共同來守護未來世界的小主人,「你看,孩子們的笑容多美麗!」

凡是付出的,都將回到自己身上

凡是付出的,都將回到自己身上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張淑芳撰文

生於台東縣卑南鄉,我叫張淑芳。我chang-2-250的原生家庭無宗教信仰,最多就過年時,祭拜祖先。父母常深懷悲心,父親任公職,對弱勢、低收入戶的幫助不遺餘力;母親熟稔醫藥,常對因病來家中尋求治療之原住民或弱勢,布施醫藥、車資、衣物。

1974年(民國63年)我參加北市教師甄試獲錄取。經父親鼓勵,毅然以懷孕身軀,隻身前往北市北投區桃源國小服務。1979年(民國68年)高市政府改制院轄市,我們夫妻倆舉家南遷到高雄,我前後任職於前鎮、光武國小,於2002年(民國91年)退休。

回顧生命中兩大轉淚點:一是年少離家,在台北求學生涯,養成凡事積極、獨立思考、堅毅內斂的個性。二是婚後隻身北上,當時同修二十七歲,已擔任台東太麻里鄉建設課長,少年得志,如非家庭因素,應不致離鄉奮鬥,日後恐非能達高雄市府捷運局長之職。

1990年(民國79年)四月的一場車禍,使得我的脊椎受傷,獨自在家中休養三個月。好友拿來慧律法師的錄音帶為我解除寂寞,這是學佛法的開始。後來回校授課,因脊椎未癒,行動不便,加上求法若渴而勤讀佛書。當時學校佛學圖書甚豐,雖閱讀了,卻覺得只是點、片狀的學習,欠缺系統而一知半解。隔年在同事的邀約下,報名就讀紫竹林精舍研讀班,三年跟隨師父的教導,認真的學佛。

中、高級班授課的見威法師曾教導「不完美」理則,談及「中道」理念,對我影響甚大。從課程中知道﹛缺一角的圓,也有存在價值」,我學到凡事應善解、包容,把握當下,放下我執,對一切不如意也學著轉換心境、積極應對。1992年(民國81年)得知弘化志工招募新團員,我毅然報名參加。

進入團體後,我擔任活動組長,1995年(民國84年)任執行秘書迄今。走過二十四個年頭,感謝師父與同學給我的機會,對資訊蒐集、溝通及辦事方法都大大提升效能。雖未能親臨現場授課,但在訓練志工、研發課程、編改單元設計、安排成長課及輔導志工教學等,我從中獲益更多,對佛法有更深的體認,覺得付出與擁有是一體兩面,凡是付出的,都將回到自己身上。

加入弘化志工的動機,不外乎是感恩與想回饋的心,因而發菩提心,行法布施。因為志工有共同信仰,在推動心智教學的合作過程,相互提攜,共學成長。目前志工成員約六十人,每年十月招收新團員,學員來自社會各界,年齡三十至七十歲不等,學歷從高中至碩士都有。由於志工大多非專業教育人員,需要熱誠,更要養成基本知能。所以,每週四晚上,志工們進行二小時的知能課程學習,提供教學、輔導、教室管理等基本概念。同時,安排法義課程,讓志工能將佛法精隨,技巧性地融入心智教學之中。

學佛路上,因參加校園弘化,每次集會聆聽自晟師父開示,對師父的苦口婆心、殷殷教誨很是感動。正信佛學本是我最愛,時時鼓勵自己應積極持戒、念佛、學經教。尤其最近家人因病所苦,「苦」象現前,更提醒自己「行孝、學佛、行善不要遲」。感謝這樣的因緣,讓我在退休後,仍能發揮專長,奉獻一份力量。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面對變化萬千的世界,知識與科技日新月異,年輕人如何沉澱自我、安頓身心,讓我看到教育必須從小紮根學習的重要,而心智教學進入校園的弘化,正補足這個區塊的不足。期許志工能集思廣益、精緻深入,設計精采教學,造福更多莘莘學子。我想「心智教學」是我一輩子的志業,不論未來執掌的變化,我將以歡喜心,在師父的引領下,幸福的跟隨弘化志工的腳步,歡喜播撒佛法的種子。

chang1-700

找到那株老梅否?

找到那株老梅否?

釋悟因

「紫竹開精舍」、「龍天護法門」這幅對聯就題掛在紫竹林精舍銀藍色琉璃瓦的屋簷下。綠色的字題在灰色石柱上,那蒼勁嶙峋、略帶倚斜的字體,透露著一股說不出的曠達、跳宕的氣勢。

紫竹林精舍對聯 「紫竹開精舍」、「龍天護法門」

紫竹林精舍對聯
「紫竹開精舍」、「龍天護法門」

如今,字仍在,題字的人卻走了。

題字的正是台灣書畫界大師,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江兆申先生。1996年(民國85年)5月12日,江先在瀋陽過世,享年七十一歲。

江先生與紫竹林精舍的因緣,鮮少為人所知;他與法師們的接觸次數也不多,可謂「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但在平淡之中,那份敬重、護持的心意與珍惜彼此的誠摯情誼,卻令人難忘。

1990年(民國79年)春,設計師鄧承恩先生推介我們請江先生題字。抱著姑且試試的心情,打電話到故宮,江先生在電話那頭爽快地答應了,「把要寫的字寄過來,錢就不必談了!」送書,他連說好。

素昧平生、未謀一面,江先生答應得如此乾脆,讓我們又驚又喜。果然字一寄出,一星期後他便寫好了寄過來。記得那一次寄出的字還不少,但江先生信中直說,我撰文的這一對「紫竹開精舍,龍天護法門」,他很喜歡。捧字細細欣賞,見的是江先生溫潤曠遠的心胸。

第一次去看他是在1991年(民國80年)秋。那天當我們抵埔里「靈漚小築」時,只見大門敞開,身著長袍馬褂的江先生與身著旗袍的夫人已站在門外,一見了我們非常親切地招呼。因車程耽誤,遲了些時間,江夫人說江先生一大早便準備迎接法師了,而且還好幾次到門口探望。一旁的江先生始終保持著親切的微笑,感覺他平易近人又深具中國讀書人的風骨、氣度,謙沖儒雅在他身上彰顯無遺。My beautiful picture

進屋之後,江先生談及最近在北京的書畫展,也提及自己卸下工作廿餘載的故宮博物院之職,同時提到放下文化大學教職的原委。原來是因為他發現現在的學生都講求速成,根本沒有耐心好好地學習,從前需要的十年廿載的耐、磨、丟的涵養,學生們竟希望三、兩年內完成,教與學之間的隙縫太大,因此只好告訴自己放下。「再說中國的書畫,要書、要畫不難,但若只學書畫,而不能飽讀詩書,就像一只葫蘆,那裡面要裝什麼呀!」一句話道出了江先生對書畫的洞見。

坐了一會兒,江先生帶我們四處參觀。屋外,放眼所見是好一幅山水國畫,遠處山巒疊翠,近處是鯉魚潭,群山映現湖中,杜鵑成排地環繞在綠草與群山間,庭院的樹木疏密錯落有致。江先生指著這棵樹、那株花,如數家珍地說著它的年齡、來處、故事,這時同行的一位法師指出某處還少一棵樹,江先生讚賞極了,忙說:「正是如此,本來那裡打算置一株老梅的,因台灣沒有,目前正向大陸尋覓。」

樓上,是江先生讀書作畫的地方,陳列各種名家書畫及各朝器飾,房子各處皆有落地窗,看出去彷彿是一幅巨大的山水畫,每一窗口又自成一幅幅不同景致的畫,例如有一處種植芭蕉和湘竹,於是二樓可觀竹,一樓可賞芭蕉。二樓的門上還鑲有「綠雲深處」的題字及詩,靈漚館的背後就陳列著李秉圭先生送他的觀音木雕相。一幅字、一卷畫、一棵樹,點點滴滴的佈置,在在都可看出江先生於大自然與藝術之間悠遊自得的情懷,濃厚的文人氣息蘊涵在他的書法、繪畫、文學之中。ziz1000

參觀之後,我們說明此行的目的──請江先生題字。我原撰的「五百年前我輩是同堂羅漢,三千界內問誰能安坐須彌」,他直說這幅好,不過江先生也指出其中一幅不妥。並說自從寫紫竹林精舍的「大雄寶殿」後,他看書若看到「紫竹」二字時,都會留意,想看是否可寫給紫竹林精舍。

本來我們想請他寫小字,再拿去放大,江先生直說不好,原因是小字與大字力道、氣勢皆不相同,並要我們提出字的尺寸大小,他就照那樣寫,其慷慨豪氣實令人感動。臨行,江先生送了一本個人的簽名畫冊及故宮發行的董其昌所書的《金剛經》。

果然過不多久,江先生寄來一幅字:「紫竹成林晝引清風宵引月,金天雨寶水如碧玉露如珠。」105mi500

江先生說他在大陸家鄉時,曾與佛寺結緣,到佛寺趕齋,和師父就像兄弟一樣,因此他樂意為佛寺寫字,而在台灣,「就只有您一位方外朋友」。最近一次拜訪江先生,是在1994年(民國83年)春。如今,遽聞他在瀋陽過世,這段方外之緣,就只有留在記憶中去追憶了。

此刻,我想問江先生:「在大陸的家鄉,找到那株老梅了嗎?」

摘自《香光莊嚴》46期

My beautiful picture

 

 

注入源源不絕的心靈活水

注入源源不絕的心靈活水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程建華

出生台南縣善化鎮,我叫程建華。婚後因工作在高雄,夫妻倆就搬到高雄定居。一生平凡、平穩、平淡的度過,沒有什麼大風大浪,這也是我們夫妻倆希望的生活方式。

我從小思想早熟,是個聽話的孩子,chen02讀書從不用父母操心,向來是自動自發。因為住在鄉下,沒有錢在學校附近租屋,因此高中和大學都是搭火車到台南市上學,雖花費較多的路程,卻也看遍形形色色的人,內心似乎已踏入了社會。

在台南成大念機械系,服完兵役後,第一份工作是擔任機械設計,做了一年半之後,發現有更好的工作,就換到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服務,直到退休。三十幾年來,對於機械設計、設備維護、工廠佈置、計畫管理、預算管理、人事管理、採購管理、工時管理、庫儲管理等等都有接觸。我很喜歡學習新的東西,在工作上保持低調,不與人爭,因為這樣的個性,獲得歷任上司的信任與同事的尊重。到今天,雖然已經退休了,仍常和同事保持聯絡來往。

年輕時,接觸過各種宗教,起先是道教、鑾堂;1978年(民國67年)結婚時,同修的兄弟都是基督徒,我和他們都和好相處;後來曾經一度想要和同事信仰一貫道。對宗教有興趣,是因初中,有位好同學在暑假邀我到他家玩,他的父親就是我們學校的校長,在他的書桌上有一本厚厚的小說。同學問我有沒有興趣看,我點點頭,整個暑假迷上「封神演義」,半文言文,前後翻了很多次。直到高中畢業,看遍台南市所有書局的小說,小說中的人物對我的人生影響很大。

這些人物也開啟我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因此每到廟宇,會去找善書,但卻無法滿足內心的需求。1987年(民國76年)皈依三寶,內心仍有很多疑問。我的個性,從小到大,功課有問題都是自己思索找答案,因為我發現真正能解惑的老師不容易遇到,於是養成自學態度。所以皈依後,去翻佛教經典來看,想解開心中疑問,陸續到幾個道場聽經,但還是沒有感到很法喜。

1994年(民國83年)同事介紹我來紫竹林精舍學佛。一個星期六的下午,獨自來到精舍探門路,進了弘化堂,我請問法師有沒有講什麼經典。法師說:﹛只有佛學研讀班,沒有講經。」我一聽,沒興趣繼續問,就回家了。隔年,同事又提起。後來一想,學佛的家庭會更平安和諧,那麼,邀同修來讀也不錯!她對宗教信仰可沒什興趣,家中兄弟都是基督徒,對她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件事只好想辦法連哄帶騙。

報名那天,她糊里糊塗地和我被帶入法寶樓考試,原以為我倆可坐在一起,我可幫忙她寫,沒想到座位全滿,只剩下兩個分很遠的空位。這下完了,事後她和我說,她對佛教完全不了解,加上沒有意願,是看我的面子、敷衍我的,所以試卷一大半是空白的。放榜的結果,成了「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我不想讀,卻錄取了;我希望她讀,她卻沒錄取。十三年後,同修學佛的因緣才具足。

1995年(民國84年)我讀初級班。上課幾周後,見威法師來班上找幾個同學,包含蔡衛倫、盧金燕和我,要我們參加弘化志工,到少年輔育院為偏差行為的青少年上課。沒有教學經驗,只憑著一顆慈悲心,就這麼被趕鴨子上架。剛開始覺得很有壓力,因為教案要自己設計,沒有研討、演練就得上場,後來慢慢有了制度,不斷改進、修正,弘化的課程編排漸漸上了軌道。

研讀班讀了三年,對我的人生觀改變很大。我非常用心地去學,因此工作之餘,所有的時間幾乎都投入研讀佛法,連最喜歡的網球,也都放棄了。同修常揶揄的笑我,比參加大專聯考還認真。研讀班書本的內容不難理解,活動也佔去了許多時間,但我最喜歡的是沉澱在法的思維中,從前那種自學的態度又再次呈現。

每次研讀班招募新志工,都用「發菩提心」來提醒同學,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就是發起一顆自覺覺他的心。校園弘化志工也是如此,一面教、一面學,不只增長世間的知識,更是心智成長的源泉。很喜歡朱熹的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心智教學就是為學生注入源源不絕的心靈活水。

從參與少輔弘化到小學的心智教學,加起來前後應該有二十年了。我當初加入志工的想法是:出一份力量回饋社會,感受付出時的喜悅。後來,我的想法轉變了。在研讀班的一篇作業「生命中的海比丘」中,我重新看待改變阿育王一生的關鍵人物「海比丘」。記得當時我寫的是輔育院的學生就是我的海比丘,他們促使了我的成長、改變。到今天,我還是一直不變的想法就是──校園弘化的工作對我來說,收穫遠遠大於付出。

一直希望自己能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引導身旁的人都來學佛,將正信佛法的種子播撒出去─校園弘化志工就是這樣的角色。只是照顧的對象年齡較小,所以我希望,未來有年輕的志工來接棒,我願意退居幕後,擔任培訓志工的工作。因為紫竹林精舍是值得終身學習的佛教團體,從中我獲得許多成長,更發願當一顆散播佛法的種籽。

chen01-700

得意的學生

得意的學生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李乾生 李淑媛撰文

我的母親李蕭椒,民國7年出生於高雄旗山,在接觸高雄紫竹林精舍學佛後,她的人生有了重大的改變。

lee-01-700
出生於日據時代的她,受過些教育,讀一點書,懂一些漢字所以後來學佛能夠讀誦經典,對於較難讀的字,她日文拼音註記。


在父親往生後,母親開始接觸佛法。那個年代要聽經,大多只能靠空中佈教,就是轉開收音機聽電台廣播。有一次,她去高雄中正文化中心晨間運動,遇見一位居士向她介紹紫竹林精舍有開辦佛學研讀班,從此之後就一直親近紫竹林精舍。


學佛後,她最大的期待是回精舍晚課或共修。每回她總坐在前排,聆聽法師開示,並將聽聞的佛法分享給家人與蓮友,她樂於分享善法,無形中時時憶念佛法。法師曾說︰「李蕭椒老菩薩是紫竹林精舍最可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居士,她連除夕都回精舍共修。法師開示問大眾問題,她是每問必答。」母親學佛後相當精進,曾在精舍受菩薩戒,發願生生世世學做菩薩直至成佛為止。在每天的定課中,專心念佛,祈求未來能得生淨土。


2000年(民國89年)農曆年後,她感到背部不適,幾回醫院門診治療。慢慢的變成站立困難,曾住院幾次。最令人感動的是,母親生病末期,不但未曾抱怨病痛折磨,反而更生起對三寶的信心,一心向佛,只盼望阿彌陀佛早日來接引。由於受持菩薩戒的關係,幫她以鼻胃管餵食時,還特別交待六齋日是過午不食的。法師到醫院來關懷,她以恭敬三寶的心,會特別囑咐我們去買些食物供養法師。


中秋節前一夜,母親由醫院救護車護送回家。臨終前,法師帶領家眷與多位蓮友助念在念佛聲中,母親微笑往生。


母親走了,身為子女的我們,圍繞身旁為她助念,法師及蓮友也來祝福。法師來看母親,見到她笑容滿面,直說母親是個活教材,笑著走進蓮池。精進菩薩以佛為依歸,也令眾生發廣大心。悟因長老尼曾對我們眷屬開示說:「李蕭椒是令人得意的學生。」讓我們安心地知道:媽媽去了她想去的地方。


在母親的潛移默化下,我們現在也都親近香光尼僧團的道場,繼續用功學佛。感恩母親恩澤,帶領我們進入佛法世界;感恩三寶的加被護佑,讓我們煩惱漸除。

念研讀班期間,李蕭椒(左)獲學習精進獎。

念研讀班期間,李蕭椒(左)獲學習精進獎。

lee-03-700

等你 再來飛舞人間  

等你 再來飛舞人間 

◎釋自晟

昨夜,大年初四,夢見你,湛藍琉璃衣袂身,雪白長帶輕飄肩,身軀曼妙地飛上天河,還望見你自在的笑顏,彷若是在天界飛舞,笑看人間!

DSC_3004A今早,正月初五,聽見你捨報往生了。原來,昨夜你以自在飛舞之姿前來告假,安慰我不捨之心,也讓我感受到您禮敬三寶之心始終如一,是輕愁,也是淡欣的告別。

人間的離別淚水,在何時飄落?在世間的你我離別時。在大體旁誦經,心是平靜;在處理葬儀,心是冷靜。雖知生命是有生必有死,雖說捨報是一種祝福,然而凡人的淚水,依然一滴一滴的落在追思會上,落在月夜悄然之時。

2013年(民國102年)秋月夜,你在精舍忘塵居帶領著「佛法飛舞團」的團員,編舞演練「生命之歌」。當時的你,已重疾纏身數年,卻依然笑看著每個人的舞姿。菊月,是你來到人間的時節,法友們一同唱和著:「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無量壽佛……」歌聲歇止,你撐著危脆的身子扶著桌沿站立,仍然與大眾談笑自若,還笑說演出時的美姿……笑聲中淚影依稀。看著你虛弱的身子,我不禁轉身低思:「自今爾後,菊月明月夜,歡過生日還有幾回!」

你這一生妙好,正如其名-妙如。你在世間職場的專業優異,享有繁華與成就,人生的榮譽與掌聲襲身。你樂於助人,自然又主動,送給世間許多美好與歡樂,還將創意、美學帶入佛門,創辦了「紫竹林精舍佛舞團」。自2006年(民國95年)開始編舞創作,中間幾番病重,你以堅毅力療病,在悟師父與法友們的鼓舞下,數度穿越生死大關,直至臨終,依然創作不斷。其中經典之作-「生命的彼岸」、「窮子新喻」、「有願有夢」、「我有明珠一顆」、「太子降魔」等,都是膾炙人心之作,也曾受邀至科技大學、慈善會演出。觀眾在舞蹈中,看見生命的故事,聽見生命的聲音,台上與台下的心海交融,如浪潮般共舞生命之波。創作佛舞也是你送給人間最莊嚴的禮物,這份悲智願心,永遠令人懷念,如月行萬里,閃閃發光在星際。

2014年(民國103年)春節前夕,病榻之上,你還夢想創編著新年的新舞,你創意的心,已掙脫病魔的手掌,超越色身病痛的束縛,如雲散長空。我們相信:你將乘願再來人間,散播喜樂之果。我們相信:你將再歸來與我們相會,帶著此生的美心,開朗又喜捨、大方又細膩、創意又逗趣,送給年老的法友與新生的佛子們一份宿緣禮物。那份喜樂之法,將再舞動你我的心河,就在人間,參問心門:「去,向何方?留,在何處?如何揀擇非關我,對誰作別語?天河無邊月在天。」

妙如佛子!流光飛舞,等你,再來人間!等你,乘願歸來,再來聞思修法華!

──節錄自《香光莊嚴》115 期

68-A700

101年演出「太子降魔」合影

101年演出「太子降魔」合影

主角是佛陀

主角是佛陀

◎陳秋蜜、王美玲口述.陳秋蜜訪談

認識范妙如老師近二十年了。當時是因同學介紹而認識,後來因工作關係,跟她有較多的接觸,她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很親切、很隨和。時間久了,發現她是個能力很強、不認輸,凡事要求完美的人。為人處事上,關心別人永遠超過自己,有什麼好東西、好課程,都會與我們分享。常常帶著我們到處去上課、學習,尤其是心靈成長課程。范老師非常聰明,什麼課程讓她學了,不但學得好,還可以教人。

2002年(民國91年)范老師經友人的介紹進入紫竹林精舍學佛。上了佛學研讀班,她覺得非常得好,便引領朋友一同學佛,我也因此來讀研讀班。每學期研讀班課程結束的畢結業典禮,都會邀請畢業學長獻禮,2006年(民國95年),她告訴我們:「希望我們與畢業學長共同參與畢業獻禮的演出。」

我們都很喜歡跳舞,又相信范老師的智慧,便一起參與。沒有舞蹈基礎的一群人,依著范老師的教導,她用心引領我們詮釋每個角色,除了肢體動作及臉部表情外,還要表達內在的感受。范老師說:「不只是表演,而是每個角色都在全然的當下!」我們演出〈生命的彼岸〉。隔年,由范老師全力接起畢結業典禮的演出,由法師擬訂演出的主題,如法華七喻中的〈衣珠喻〉、〈我有明珠一顆〉、〈窮子新喻〉等等。

范老師的編舞不同於一般舞蹈,獲得大眾佳評。那些演出的戲碼,曾應邀至香光寺、高雄師範大學、美和科大、高雄市四維國小表演,並接受電視台訪問。2009年(民國98年),精舍成立「佛法飛舞舞蹈團」,招收新的成員,多以佛學研讀班的學生為主。

2011年(民國100年)演出〈我有明珠一顆〉,在練習時,老師的健康出現狀況,仍堅持每次練習一定要到。隔年演出〈太子降魔〉,她的身體好轉些,我們都以為她會好起來,沒想到,2013年(民國102年)卻惡化了。堅強的她,從沒表現出不舒服的樣子,依慣列來看我們綵排練習。

2014年(民國103年)初,范老師離開我們了,但是,她的精神一直與我們同在。她是一位良師益友,我們非常感謝她十幾年來的教導。如同范老師曾說的:「我們都會離開,這些會一直留存下來。沒有所謂的主角,因為主角是佛陀。」因她的多項才華是我們仿效的楷模,所以我們都尊稱她為范老師。

DSC_1423-A99年演出「有願有夢」合影

99年演出「有願有夢」合影

 

時時護念

時時護念
◎陳國瑩

周麗花居士,1990年(民國79年)就讀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從此,麗花奉獻閒暇,成為精舍的終生志工。

1983年(民72年),麗花因為配合其夫婿陳布燦居士之工作,調職至高雄市瑞豐國中任教。學校在精舍附近,住家也在附近。

麗花就讀佛學研讀班後,深感受益良多,於是鼓勵同事們也去讀。1992年(民國81年)麗花從研讀班畢業後,就一直擔任知賓和班級服務學長的工作,也曾擔任過好幾位同事的服務學長。有時在校園相遇,同事也會戲稱:「學長好!」在同事的情誼之外,再增添一份法友之情。

麗花學佛後,接引同修布燦居士學佛。1994年(民國83年),陳布燦居士就讀研讀班。當時,布燦居士在屏東核三廠擔任副廠長,長年駐廠,為了上研讀班,每週上課當晚,他遠從屏東返回高雄。而且,夫妻倆都皈依、受五戒,是正信的佛弟子。法師常說:「將所學的佛法帶回家!」麗花確實做到了。

紫竹林精舍的建築在教界頗負盛名,常常有參訪者。當時精舍剛落成,知賓同學的人數有限,麗花常常在弘化堂值班,法師靈機一動,將介紹精舍建築之事交由麗花。

麗花整理建築緣起與典故資料之餘,更進一步研讀《法華經》,以便深入地與大眾分享法華道場的故事。麗花整理的資料傳承下來,成為日後導覽精舍建築的藍本。知賓組的同學們也在麗花的帶領下,成立研讀《法華經》的讀書會。實事求是、精益求精,這是麗花的特質。

2001年(民國90年),麗花從教職退休,全力投入志工生涯。

周麗花居士

周麗花居士

除了精舍的知賓、服務學長,她還擔任榮總安寧病房的志工。麗花退而不休,開啟回饋社會的另一頁人生。

2010年(民國99年)五月底,麗花因胃痛難忍,確診為胃癌。六月初,精舍要拍攝建築介紹的影片,這是麗花早就答應的工作,於是她將手術時間往後排,影片拍攝完成才進手術房。她不願意擔誤已答應的公事。

手術順利,調養後體力漸漸恢復,麗花還是常常回精舍代班,回到她熟悉的服務崗位。

年底,麗花腿痛刺骨,確診癌細胞轉移至腿部,緊接著,迅速轉移至腰部,無法站立,只能躺卧病榻。麗花身為安寧病房的志工,深知病情已惡化,主動告訴醫生:「放棄治療,轉入安寧病房。」她知道此生已近終點。

親友們去探病,她還自我調侃:「對不起哦,你們比較辛苦站著,我舒服的躺著哦!」事實上,骨癌侵入神經的疼痛,讓她無法動彈,整日難眠。

親友們難免憂傷,她反過來安慰大家:「你們不要難過啦,我一輩子少病少痛,已經是福報了。現在,我的身體受苦,我的心不要再受苦。我要做到佛陀說的:『不受第二箭』!」她在病榻上精進念佛,並且一步步的安排後事。

麗花交代我:「我要辦一場如法的儀式。」還說:「到時候,妳一定要來幫忙哦!」布燦居士失神的陪在病榻旁,麗花與我眼眶濡濕。當然,「到時候」所指為何,我們心照不宣。

我回答:「學佛路上,妳是學長。當年,你度我學佛;如今,妳先走一步。他日,請妳別忘了陪著阿彌陀佛再來接我!」我們倆緊握雙手,在模糊的視線中相互點頭……。

2011年(民國100年)二月,麗花告別此生,六十歲。

近日,我與布燦居士連絡,他說:「麗花沒有離開過,她陪著我一直走下去!」

這篇故事是在大溪香光山寺寫的。
每次到香光山,我都會散步到法爾山舍旁去看看那兩棵龍柏,那是麗花贈送給僧團的,曾經在紫竹林精舍的法華門前守護多年。看到龍柏,就像看到老友。

在紫竹林精舍的角落,處處可見麗花的身影;在香光發展的故事中,時時可找到麗花走過的足跡!就是那一句話:「麗花沒有離開過……。」

於香光山時值僧團請執大會
2015/12/12

生命的蓮華

生命的蓮華
◎釋自晟

周麗花居士

周麗花居士

三月天,晨曦春風中,展開法華經卷,卻浮現起周麗花居士的笑容。

多年的法華知音,昔日暢談法華文義的身影,如今飄盪在雲端。知音已逝,令人惆悵!人間無常之真理,與不捨法友之情,交織在我心中。唯有憶起您的生命像朵開敷的蓮華,生離死別的淚影,才能輾轉化為永恆的祝福。

我用雙手相合,作成蓮華花瓣,放到心坎裡,依舊感受到您的捨心。您用今生,送給有緣人,一朵朵生命的蓮華。我們也將帶著您的祝福,與您的捨心相應,走向天涯海角,再開出生命的蓮華,並結成無數的蓮子,遍滿娑婆世界,讓蓮華處處飄香。

您一甲子的生命,清淨又莊嚴,就像蓮華,花果同時——同時開花,同時結果,而且一花多果。您任教國中三十年,教學用心認真,受教過的學生,都成為一顆顆珍貴的蓮子。您的先生承擔國家重要的工程師,每當颱風或地震,您的先生必須守護者核能廠;您必須獨自守護著崗位,面對暴風雨,默默處理颱風帶來的積水、雜物。您全力支持先生,讓他在工作崗位開出生命的蓮華。您也發心作佛教護法、醫院志工,一、二十年來,陪伴許多有緣人,走過人生的憂喜,讓他們的生命再度花開燦然。

猶記得,2010年(民國99年)四月七日,您回精舍參加進階課程後,胃痛難忍,無常訊息直降身上。醫師診斷罹病,雖經開刀、化療等,仍敵不過癌細胞擴散侵蝕至骨頭,農曆年前,您完全癱瘓,無法行走。記得,2011年(民國100年)一月八日是您最後一次「走」回精舍培福的日子。最終,二月二十一日,您捨報,好令人驚嘆!色身之危脆,您心識之安定!

罹病以來,您雖然深受病痛,卻依然每日定課不歇,依舊聽見您清亮的話聲。您說:「我把生病當成學習,學習如何『不受第二支箭』……有堅定的信仰,內心有很穩當的靠山……就沒有耗費心力、體力在負面想法上。所有我付出的,全部回到我身上……讓我感覺每一天都充滿光明與希望……。」聽著您句句出自內心的話語,真動人!剎那間,我看見菩薩示現人間,以病苦施無畏,布施著真誠、無懼給我們。

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您色身的四大,正一一瓦解,「水」在洩堤;「風」在疾行;「地」在陷落;「火」在晃動。然而您沒有蹙眉,您的心依舊穩定,安穩的念佛。您的心隨著念佛聲,一聲接著一聲,最終以安詳之姿告別人間|您送了我們一份正法的禮物。不禁敬佩您,生命直到最後一刻,依舊燦爛莊嚴如蓮華,橫越了此岸彼岸,跨越了今生來世,令人悲欣交集。

1990年(民國79年),您就讀佛學研讀班。從1992年(民國81年)畢業至今,二十年來,您持續不斷地擔任法華道場志工。總在弘化堂,看見您真誠的笑容;共修會上、課堂上,看見您發亮的眼神;有人來參訪道場時,眼見您神采奕奕的講訴著法華故事;總在法華道場一磚一瓦中,觸見您喜捨布施的印記。從您的身行,彷若讀到《法華經》:「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當知佛所使,愍念諸眾生……捨於清淨土,愍眾故生此。當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於此惡世,廣說無上法……我遣在人中,行於如來事。」

如今,再見到法華門外你供養的那棵羅漢松,彷彿護法般挺立。羅漢松,依舊風姿樸雅、蔥翠挺拔。您的身影,就像高潔的羅漢松,葉簇長青,永恆的守護法華經!您護法的心,猶如羅漢松的果實,果實從葉簇掉落,直落泥中,再萌芽,育成新株,更護世間,是永恆的供養!

佛陀永恆的微笑,支持著芸芸眾生,渡越生老病死之長河。您永恆的護持,守護著成住壞空的世間,永遠有正法!您的生命,猶如開敷的蓮華,今世華開蓮現,燦然於天地間,也鼓舞著有緣人開出生命的蓮華。

麗花居士,今生與您相遇的人,永恆懷念您!相信您——來世蓮邦化生,華開見佛,您將乘著悲願再來,再來潤澤群生。讓無常相續的人間,永遠有善行、妙法!您的慈心,永遠在人間!
–節錄自《香光莊嚴》10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