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付出的,都將回到自己身上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張淑芳撰文
生於台東縣卑南鄉,我叫張淑芳。我的原生家庭無宗教信仰,最多就過年時,祭拜祖先。父母常深懷悲心,父親任公職,對弱勢、低收入戶的幫助不遺餘力;母親熟稔醫藥,常對因病來家中尋求治療之原住民或弱勢,布施醫藥、車資、衣物。
1974年(民國63年)我參加北市教師甄試獲錄取。經父親鼓勵,毅然以懷孕身軀,隻身前往北市北投區桃源國小服務。1979年(民國68年)高市政府改制院轄市,我們夫妻倆舉家南遷到高雄,我前後任職於前鎮、光武國小,於2002年(民國91年)退休。
回顧生命中兩大轉淚點:一是年少離家,在台北求學生涯,養成凡事積極、獨立思考、堅毅內斂的個性。二是婚後隻身北上,當時同修二十七歲,已擔任台東太麻里鄉建設課長,少年得志,如非家庭因素,應不致離鄉奮鬥,日後恐非能達高雄市府捷運局長之職。
1990年(民國79年)四月的一場車禍,使得我的脊椎受傷,獨自在家中休養三個月。好友拿來慧律法師的錄音帶為我解除寂寞,這是學佛法的開始。後來回校授課,因脊椎未癒,行動不便,加上求法若渴而勤讀佛書。當時學校佛學圖書甚豐,雖閱讀了,卻覺得只是點、片狀的學習,欠缺系統而一知半解。隔年在同事的邀約下,報名就讀紫竹林精舍研讀班,三年跟隨師父的教導,認真的學佛。
中、高級班授課的見威法師曾教導「不完美」理則,談及「中道」理念,對我影響甚大。從課程中知道﹛缺一角的圓,也有存在價值」,我學到凡事應善解、包容,把握當下,放下我執,對一切不如意也學著轉換心境、積極應對。1992年(民國81年)得知弘化志工招募新團員,我毅然報名參加。
進入團體後,我擔任活動組長,1995年(民國84年)任執行秘書迄今。走過二十四個年頭,感謝師父與同學給我的機會,對資訊蒐集、溝通及辦事方法都大大提升效能。雖未能親臨現場授課,但在訓練志工、研發課程、編改單元設計、安排成長課及輔導志工教學等,我從中獲益更多,對佛法有更深的體認,覺得付出與擁有是一體兩面,凡是付出的,都將回到自己身上。
加入弘化志工的動機,不外乎是感恩與想回饋的心,因而發菩提心,行法布施。因為志工有共同信仰,在推動心智教學的合作過程,相互提攜,共學成長。目前志工成員約六十人,每年十月招收新團員,學員來自社會各界,年齡三十至七十歲不等,學歷從高中至碩士都有。由於志工大多非專業教育人員,需要熱誠,更要養成基本知能。所以,每週四晚上,志工們進行二小時的知能課程學習,提供教學、輔導、教室管理等基本概念。同時,安排法義課程,讓志工能將佛法精隨,技巧性地融入心智教學之中。
學佛路上,因參加校園弘化,每次集會聆聽自晟師父開示,對師父的苦口婆心、殷殷教誨很是感動。正信佛學本是我最愛,時時鼓勵自己應積極持戒、念佛、學經教。尤其最近家人因病所苦,「苦」象現前,更提醒自己「行孝、學佛、行善不要遲」。感謝這樣的因緣,讓我在退休後,仍能發揮專長,奉獻一份力量。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面對變化萬千的世界,知識與科技日新月異,年輕人如何沉澱自我、安頓身心,讓我看到教育必須從小紮根學習的重要,而心智教學進入校園的弘化,正補足這個區塊的不足。期許志工能集思廣益、精緻深入,設計精采教學,造福更多莘莘學子。我想「心智教學」是我一輩子的志業,不論未來執掌的變化,我將以歡喜心,在師父的引領下,幸福的跟隨弘化志工的腳步,歡喜播撒佛法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