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好療癒】香光安詳操 ~~~出版了~~~

【三分鐘好療癒】香光安詳操 ~~~出版了~~~

簡單的事持續做,會帶來改變;一次一次,變得不簡單。運動如是,修行如是;療癒,如是!

從香光101智慧青年營開始,每一次慧青的營隊活動中,自祺法師帶著智慧青年們做安詳操和合掌伸展操,參與的學員在這些很基礎又簡單的運動中,短短的時間,身心得到寧靜、滋潤與療癒。

106年的開始,香光慧青學佛中心要送給大家一份滿滿的祝福。結集四種好療癒的運動圖文書與示範影片正式推出,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身平衡、心安詳。

*請領方式:
1.參加106淡定自在營,贈送精美版圖文書。
2.至香光尼僧團各分院請領圖文書或示範光碟
3.索請圖文書 / 示範光碟:youthgaya@gmail.com 香光慧青學佛中心

《三分鐘好療癒──香光安詳操》

《三分鐘好療癒──香光安詳操》


*三分鐘安詳操 3-Minute Calming Exercise (有聲引導版) https://youtu.be/bWU_Ko5cPzc


*微笑按摩操 Smile Massage Exercise (有聲引導版) https://youtu.be/3qSDTkQVJcc


*合掌伸展操 Palms Joined Stretching Exercise (有聲引導版) https://youtu.be/fSVdxKoPhj8


* 律動平衡操 Rhythmic Exercise (有聲引導版) https://youtu.be/dccHe_nciQw


*三分鐘安詳操3-Minute Calming Exercise (配樂純粹版) https://youtu.be/VAM3SP71HLg


*微笑按摩操 Smile Massage Exercise (配樂純粹版) https://youtu.be/36f8pP2v8DQ


*合掌伸展操 Palms Joined Stretching Exercise (配樂純粹版) https://youtu.be/WgyEp99fUuc


*律動平衡操 Rhythmic Exercise (配樂純粹版) https://youtu.be/y4ohKSU1VBM

【三分鐘好療癒】香光安詳操 ~~~出版了~~~

【三分鐘好療癒】香光安詳操

【三分鐘好療癒】香光安詳操


簡單的事持續做,會帶來改變;一次一次,變得不簡單。
運動如是,修行如是;療癒,如是!

從香光101智慧青年營開始,每一次慧青的營隊活動中,自祺法師帶著智慧青年們做安詳操和合掌伸展操,參與的學員在這些很基礎又簡單的運動中,短短的時間,身心得到寧靜、滋潤與療癒。

106年的開始,香光慧青學佛中心要送給大家一份滿滿的祝福。
結集四種好療癒的運動圖文書與示範影片正式推出,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身平衡、心安詳。

請領方式:
1.參加106淡定自在營,贈送精美版圖文書。
2.至香光尼僧團各分院請領圖文書或示範光碟
3.索請圖文書 / 示範光碟:youthgaya@gmail.com 香光慧青學佛中心
——————————-
流通處:
印儀學苑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36號
電話:(02)2394-6800 傳真:(02)2322-2837
電話:(02)2394-6800 http://yinyi.gaya.org.tw/
—————————-
香光山寺
地址: 335桃園市大溪區福安里11鄰頭寮路276巷75-1號
電話:(03)387-3141 http://gaya.gaya.org.tw/
—————————-
定慧學苑
住址 : 苗栗市福星街74巷3號
電話 : (037)272-477  http://dinghui.gaya.org.tw/
—————————-
養慧學苑
台中市西區403大墩十街50號
電話:(04)2319-2007  http://yanghui.gaya.org.tw/
—————————-
安慧學苑
地址:嘉義市文化路820號
電話:(05)232-5165 http://anhui.gaya.org.tw/
—————————-
香光寺
地址: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州49之1號
電話:(05)254-1267  http://xianguan.gaya.org.tw/
—————————-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http://zizhulin.gaya.org.tw/

《樸野僧.無上志:新竹靈隱寺無上和尚圓寂五十週年》

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新竹靈隱寺無上和尚傳記書訊──《樸野僧.無上志:新竹靈隱寺無上和尚圓寂五十週年》
◎釋見豪

  二〇一六年正值無上和尚圓寂五十週年,僅以《樸野僧.無上志》一書,紀念他在臺灣僧伽教育初萌芽時期的努力與奉獻。

  「樸野」是仁俊長老對無上和尚的描述。大家印象裡的這位樸質無華長者,他出身平凡卻有著一顆出奇的心與不尋常的願欲。無上和尚從小體認世間苦迫,顯露其宿世善根,最終抉擇出離凡塵,於新竹靈隱寺出家修行。

  本書記錄了靈隱寺的歷史演變,以及在台灣齋教、日本佛教與大陸僧侶所帶來中國佛教的時代交錯,無上和尚如何以其對振興台灣佛教與培育僧青年的關懷,在臺灣佛教僧教育浪潮中,扮演著推動發展的關鍵角色。這段歷史也讓紛擾不斷的靈隱寺意外保有了她在僧教育史上的意義與價值。幾位當年曾與老和尚結緣的長者,也著文表達他們對無上和尚的懷念與感恩。本書中並收錄了無上和尚文稿及其上百首詩,樸野僧相卻曾在一小段光陰裡閃爍著熠熠文采。

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新竹靈隱寺無上和尚傳記書訊──《樸野僧.無上志:新竹靈隱寺無上和尚圓寂五十週年》

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新竹靈隱寺無上和尚傳記書訊──《樸野僧.無上志:新竹靈隱寺無上和尚圓寂五十週年》



《樸野僧.無上志:新竹靈隱寺無上和尚圓寂五十週年》流通訊息,請洽
「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地址:10643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75巷11號1樓
TEL:886-2-23928185 

正知為使志──香光書鄉出版社

正知為使志──香光書鄉出版社


輝映心光 智慧之鄉


105publisher700香光書鄉出版社是佛教文化的傳播者,以佛法核心義理、法門行持作為出版的基石,關懷佛法源流、演變,回應時代文化思想。透過優質實體圖書及數位出版,開啟大眾佛教正知與正信之門。

自1992年(民國81年)創立至今,已出版近百種圖書,備受各界肯定。其中譯介南傳佛教思想的法音叢書《一問一智慧》,於1996年獲行政院新聞局評選為優良中譯圖書。此外,自2006年起,連續多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贈「臺灣出版TOP1」獎。

目前出版品分為八大類:一、香光叢書,乃僧團法師的文集;二、佛學教材、教學法,如:自編僧團佛學研讀班教材、佛學院教學設計彙編等;三、法悅叢書,係禪修相關經論與行持法門;四、法衍叢書,譯介日文、英文關於佛教文化傳衍於時代社會軌跡的知名著作;五、法音叢書及法向叢書,譯介南傳佛教義理思想;六、圖書館資源,如:佛教參考資源工具書、佛教圖書館叢書;七、史傳編著,如:編纂臺灣佛學院志等;八、法行叢書,譯介佛法傳行不同時空,各傳承、各語系的三藏聖典及其注釋書。

希望未來可以出版更多類型的圖書,使佛法得以無限延伸,且令各系佛教文化思想,能超越時空而傳承、交融。亦祈願:藉此豐富世世代代人心與生命,甚至產生新典範。
105publisher2-700


香光書鄉出版社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

四分律辭典【結夏安居】相關辭條

四分律辭典【結夏安居】相關辭條/
著作權所有:香光書鄉出版社



【結夏安居】
佛教規定夏季三個月內,僧眾須安止於某處居住,稱為結夏安居。今,一般稱安居期的開始為結夏。

◎爾時,有比丘在異住處結夏安居已。(大正藏22, p.864b20)



【三月夏安居】

在夏季三個月安居。佛陀因比丘夏季仍外出遊化,而踏傷正茂盛生長的草木,並因暴雨洪水而漂失衣物,危及生命,而被社會譏嫌,因此倣印度當時其它宗教、修行者的作法,制定每年夏季,比丘(尼)有三個月要居住在一個固定的處所,名為三月夏安居。

◎時,六群比丘於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時夏月,天暴雨、水大漲,漂失衣、缽、坐具、針筒,蹈殺生草木。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諸外道法,尚三月安居,……至於蟲鳥,尚有巢窟止住處。沙門釋子,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諸比丘:「……從今已去,聽諸比丘三月夏安居。」(大正藏22, p.830b6)



【安居】

比丘僧、比丘尼僧在某段時期內,安止於某處居住,不在人間遊行,專心修行並在當地弘法,謂之安居。印度因為季節的關係,考慮比丘(尼)本身及草木生命安全,特別選在夏季,而曰夏安居。今台灣比丘、比丘尼多仍沿用。

◎世尊與五百比丘眾,受彼夏安居三月。(大正藏22, p.568c25)
◎諸外道法,尚三月安居。(大正藏22, p.830b14)



【夏安居】

在夏季安居。見「安居」條。

◎比丘尼夏安居竟,應往比丘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大正藏22, p.765c15)



【前安居、後安居】

印度夏季有四個月,在其中的前三個月安居叫前安居,在其後的三個月安居,叫後安居,都必須滿三個月安居期。
前安居從陰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後安居從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

◎有二種安居:有前安居,有後安居。若在前安居,應住前三月;若在後安居,應住後三月。(大正藏22, p.832a24)



【安居九十日】

佛將安居期限規定於夏季的四個月中選三個月,或是前三個月、或是後三個月,都須滿三個月,總共九十日。
在中國,以陰歷計算安居的日期。若安居期間遇到潤月,則安居不止是九十日,而成為一百二十日了。例如今年(民國九十年)為潤四月,則前安居總共有四個月一百二十天。

◎ 我已受汝請夏安居九十日訖。(大正藏22, p.630c10)
◎ 唯願世尊與眾僧俱受我夏安居九十日請。(大正藏22, p. 939a21)



【安居衣】

或稱「夏安居衣」、「夏衣」,供養結夏安居的比丘、比丘尼的衣。通常應在安居圓滿時施衣,但若布施者不便等到安居圓滿日,亦可在安居期間布施,稱為「急施衣」。

◎明日欲設飯食並施安居衣。(大正藏22, p.631a26)
◎婆羅門以三衣施佛,諸比丘各施二衣,為夏安居故,時諸比丘……言:世尊未聽受夏衣。(大正藏22, p.630c18)
◎ 如來聽受夏安居衣。(大正藏22, p.631a7)
◎ 十日未竟夏三月,諸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當受。(大正藏22, p.631b7)



【安居物】

供養結夏安居圓滿的比丘、比丘尼的物品。

◎有比丘在異住處結夏安居已,復於餘住處住,彼不知當於何住處取安居物。諸比丘白佛,佛言:聽住日多處應取。(大正藏22, p.864b20)



【安居處】

安居的地點。要選擇安全沒有各種災難,且容易取得生活所需的飲食、醫藥(最好是有人固定供養)的地方。

◎ 若比丘於安居處,若不得隨意飲食,不得隨意醫藥,不得隨意使人,即應以此事去。(大正藏22,
p. 834b18)



【安居僧】

安居的比丘僧。

◎有異處安居僧大得衣物。(大正藏22, p.944b21)



【安居犍度】

律藏中彙集有關安居的一切事宜的篇章。包括安居的緣起、地點,及安居時的各項規定。

◎一切安居法集一處,為安居犍度。(大正藏22, p.968b5)



【安居法】

有關安居的一切規定作法。

◎今者安居未竟,寧可辦食具并諸衣物,如安居法施僧衣耶?(大正藏22, p.631a23)



【自恣】

自恣,原義是隨意,指邀請他人對自己言行不當之處,若眼見、耳聞乃至有所懷疑者,皆可隨 意舉發。
每年安居圓滿日,一起安居的比丘(尼)藉著共住三個月的因緣,共同檢討這段期間彼此的言行,若有不當處就懺悔。方法是大眾和合一處,選擇團體中德行、智慧兼優的人(五德人)作受自恣人,大眾一一輪留請他就見、聞、疑自己言行不當之處,隨意舉發,並懺悔自己所犯的過失,這就是自恣。目的是藉此彼此砥礪、整肅身口意,並維持僧團清淨。

◎比丘尼夏安居竟,應往比丘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大正藏22, p.765c15)



【自恣日】

安居圓滿,進行自恣的日子,原則上是結夏圓滿的最後一天。如前安居的自恣日為陰曆七月十五日。
若一僧團中有人前安居,又有人安居者,自恣日則以前安居為準,令後安居者也於同一日一起自恣。
又因比丘尼必須到比丘僧中自恣,為免比丘過勞,乃將比丘自恣日提前一天,即十四日,比丘尼仍為十五日自恣。

◎彼即比丘僧自恣日便自恣,而皆疲極。佛言:比丘僧十四日自恣,比丘尼十五日自恣。(大正藏22,p.766a23)
◎若自恣日有客比丘來。(大正藏22,p.842a5)



【受自恣人】

自恣羯磨中,接受自恣的比丘(尼)。他必須具備五德:不愛、不瞋、不癡、不畏、知自恣未自恣,以此五德持平、順利地協助他人完成自恣,而不會引起僧團產生爭端。

◎有五法者,應差作受自恣人:若不愛、不瞋、不怖、不痴、知自恣未自恣。(大正藏22,p.836b22)



【自恣布薩】

藉著,身口意得以清淨,其功能同於半月半月的布薩,所以稱為自恣布薩。布薩就是說戒、誦戒,每半月舉行一次。由於說自恣即成布薩,當天不用再另外進行布薩。

◎有四種布薩…… 自恣布薩。(大正藏22, p.1001b4)



【自恣法】

與自恣有關的一切事宜,包括其緣起及各種情況的規定。

◎一切自恣法集一處,為自恣犍度。(大正藏22, p.968b6)



【自恣羯磨】

僧團中如法進行自恣的作法。

◎制自恣,制自恣羯磨。(大正藏22, p.990c23)



【自恣犍度】

律藏中專載有關自恣的一切事宜的篇章。

◎一切自恣法集一處,為自恣犍度。(大正藏22, p.968b6)



【夏安居竟】

安居期的結束稱為夏安居竟、夏安居訖。今,一般稱安居期的結束為解夏,語出《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眾多比丘在拘薩羅國夏安居竟,十五日自恣已。 (大正藏22, p.608c12)
◎我受汝請夏安居訖,今欲人間遊行。(大正藏22, p. 630c03)
◎出家五眾或兼俗旅,各以刀子、針線及巾帛等,共為解夏,供養現前眾。(大正藏24,p.472c23)


四分律辭典【結夏安居】相關辭條/
著作權所有:香光書鄉出版社

《一切漏經》簡介

《一切漏經》簡介
◎釋見晉

《一切漏經》係南傳上座部巴利藏《中部》第2經,其注釋《一切漏經注》輯於覺音論師於五世紀彙編的《中部》注釋書《破除疑障》(Papañcasūdanī)中。公元六、七世紀,法護論師又為注釋書作「疏鈔」(ṭīkā)。sabba

本書由巴利原典,中文翻譯整篇《一切漏經》及《一切漏經注》,並為此譯撰寫〈導論〉及許多寶貴的註腳。註腳多取自法護論師《一切漏經疏》,一些係根據當代巴利經論學者菩提長老的講解。

《一切漏經》綱要式的記載佛陀所說的修行方法,以知見「如理作意」和「非理作意」為始,經由「體見、防護、受用、安忍、迴避、除遣、修習」七種方式斷除諸漏,是實修的最佳指引。

《一切漏經注》更根據上座部阿毗達摩教義,詳釋經中所述的修行方法和進程。例如:採十七剎那心路過程的法義,以眼門心路說明眼根防護;又如:詳述聖弟子證道前的觀修內容。凡此皆對好樂研修南傳上座部教理及禪法者,在行解相應上有實際的助益。

注釋文獻以南傳上座部教義為出發點,逐字逐句注釋每一部經典,是上座部解經的重要依據。然而注釋文獻與經義仍有分歧處,本書〈導論〉對之有頗具啟發性的探討。


香光書鄉出版社
《一切漏經注:巴漢校譯與導論》

坐禪與行禪的修行重點《今生解脫》【摘介】

坐禪與行禪的修行重點《今生解脫》【摘介】

◎香光書鄉出版社

本書為當代緬甸禪修大師班迪達尊者,於一九八四年至美國麻州禪觀社指導兩個月禪修的開示集。全書由六個篇章所組成,第一章〈戒律與禪修指導〉清楚講解禪修的前方便、坐禪與行禪的修行細節與重點,以及小參時向禪師報告禪修情況的原則。

坐禪與行禪的修行重點《今生解脫》【摘介】

坐禪與行禪的修行重點《今生解脫》【摘介】

第二章〈增長五根、契入勝義〉,旨在教導禪修者如何培育自心中的五種良好特質:信、精進、念、定與慧,讓這些善法強大到足以主導整個心的過程,有助於個人的禪修。

第三章〈以正念劍、退十魔軍〉,前一章指出有助修行的良伴,本章則詳述禪修中會生起的種種不善心。禪修可說是善心與不善心之間的戰爭,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十魔軍若有透徹的了解,便能在修習的當下破除種種逆境。

第四章〈七覺支〉,指導行者在具足善心──五根,對不善心又有一定了解與對治經驗後,進一步開示「七覺支」與使其生起的方法。七覺支是使人覺悟的必要條件,其殊勝的功德除了現生可以療癒身心疾病外,更能導向道心的生起,斷除煩惱,最終走向「不死」──涅槃的境地。

第五章〈觀禪〉,首先禪師稍稍複習前幾章所指出的修行過程:強調律儀的重要,可使堅硬的心軟化、鬆動煩惱,便能最終達到苦的止息。接著作者詳述一一觀智生起的過程,特別重要的是,禪師提出「觀禪」的概念,也就是以五禪支:尋、伺、喜、樂、捨的發展,配合觀智的進展,從名色分別智開始(初觀禪),達到行捨智(第四觀禪)的整個修行細節。

第六章〈通往涅槃的車乘〉,作者以一天人的故事,介紹佛陀為他開示的八正道馬車。本書介紹的修行法,好比是這輛通往涅槃的八正道馬車:精進是兩輪,正見是車伕,慚愧為靠背,正念是裝甲,不論何人,只要擁有這樣的車乘,必能扺達涅槃。天人在聽完佛陀的開示後,當下證得預流果,這樣的例子也同時激勵著我們,只要如實依教修學,必能於今生得到解脫,入聖者流,永不退轉。

希望本書的出版,得以讓讀者對此修法有進一步的理解,進而實際體驗,得以成就佛陀對弟子的期望。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ya/inthisverylife_index.htm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中文版作者序〉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中文版作者序〉

◎德國漢堡大學副教授 無著比丘( Bhikkhu Anālayo)

本書是以巴利經典中重要的文獻為基礎,而研究念住的修習。獲知此研究的中譯本即將付梓問世,本人深感高興。本書最初的撰寫,是作為博士論文之用,因而有較強的學術風格。幸好本書的主題,是那麼地令一般讀者感到興趣和具有參考性,因此到目前為止,本書的英文版已經成為暢銷書之一。而且,也有其他語言的譯本,如荷蘭文、德文、匈牙利文、印尼文、義大利文、韓文和錫蘭文(部分)也陸續問世。這證明了念住禪修的重要。在此主題上,研究巴利經典中有關念住的修習,可以給現代世界提供大量初期佛教的關鍵面向。


我當年在編寫此博士論文時還不懂中文,因此,很遺憾的,本書的研究僅僅依據巴利文經典。所幸,我的友人蘇錦坤先生,已編列對照本書所提及巴利經典的漢譯《阿含經》,並且可以在網路上查詢得到(
http://pathtorealization.blogspot.tw/)。我們希望藉此方式,將本書在研究上較少顧及到的漢譯阿含的部分,能有某種程度的平衡。


念住,一向是,直到現在還是「法」的一個重要層面。念住必須被實修,以達到念住所保證的成果─讓修習者逐步提昇,最後導致證悟內心的完全解脫。對於那些想要親自踏上這漸次道,及協助他人同樣在修道上前進的修習者,祈願本書的中譯本,能成為鼓舞的動力來源及指南!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ya/Sati_index.htm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ya/Sati_index.htm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ya/Sati_index.htm

 

【香光書香】佛弟子的生活指引《八正道》

佛弟子的生活指引《八正道》
◎菩提比丘

《八正道》

《八正道》

佛陀教法的核心可以用兩個主軸來總括:四聖諦及八正道。前者涵蓋教義面,它所引發的主要效應是智慧;後者涵蓋廣義的戒律面,它主要的要求是修行。在教法的體系中,這兩個主軸連成不能切割的整體,稱為法與律,即教義和戒律,或簡稱為「法」(Dhamma)。以下事實保證了「法」的內在統合性:四聖諦的最後一諦—道諦,就是八正道;而八正道的第一道支——正見,則是對四聖諦的瞭解。因此,這兩大主軸互相貫通,彼此含攝——四聖諦的理則包含了八正道;而八正道包含了四聖諦。

有了這種內在的統合性,若要問法的那一個面向比較有價值,是教義?還是「道」?將毫無意義。但是,如果我們不管它的無意義,仍然要問這個問題,那麼答案將必定是「道」。「道」的首要性在於它把教法帶入生活中。「道」把「法」從一條條的抽象理則,轉化成不斷開展、呈現的真理。它給「苦」這個問題——佛陀教法的開端,開啟了一個出路;同時讓佛教的目標——從苦中解脫,成為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可以企及的東西。單就這點,「道」有了真實的意義。

修學八正道,是實踐而不是學理的知識,但想要正確地應用「道」,需要有準確的瞭解。事實上,「正確地瞭解八正道」本身就是修行的一部分。它是第一道支「正見」的一個面向,而「正見」則是其他道支的先驅及引導。因此,雖然剛開始修行八正道時的滿腔熱情,可能會使人認為:學理的瞭解,是個麻煩的干擾而擱在一旁;但深思後將會發現,「正確地瞭解八正道」,是修行最終成果所不可或缺的。

這本書的目的,是藉由探討八支正道及各支的組成成份,協助讀者瞭解八正道所牽涉的意涵,以提供對八正道的正解。我試著簡明扼要地以巴利文經藏——佛陀自己對道支的解釋——作為解釋的標準。為了幫助只能接觸有限的原始資料,即使是透過翻譯的讀者,我盡可能(但不是全部)試著把所選取的引文,限制在三界智長老(Venerable Nyanatiloka)的古典文集《佛陀的話》(The Word of the Buddha)內。某些引文我作了少許修改,以符合我自己較喜歡的翻譯。為了進一步詳述意義,有時會採用論書,特別是在第七、八章解釋「定」和「慧」時,我相當倚重《清淨道論》。這是一部巨大的百科作品,它以詳細、總括的方式,將「道」的修行系統化。限於篇幅,無法徹底地處理每一道支,為了彌補這個缺憾,我在書末列了一張推薦書單,讀者若想要更詳盡地瞭解每一個道支,可以參考。為了完全投入於「道」的修行,尤其是修學進階的止禪與觀禪,若能親近適當而合格的老師,將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摘自:香光書鄉《八正道–趣向苦滅的道路》<序>
立即閱讀

好書介紹: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人生指引/釋悟因

本書是整理民國一〇一年,我在台北印儀學苑的講座內容。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先講《金剛經》、《華嚴經》這類大眾熟悉的經典,卻先選擇了《佛說四十二章經》這第一部被翻譯成漢文的經典?正因為是第一部被翻譯的經典,而且是本語錄,這就形成一個很有趣的探問——當僧人來到沒有佛法的區域,為什麼選擇了佛陀這四十二則教示?因此,閱讀《佛說四十二章經》時,不能不將這樣的探問,作為貫穿這部經的一條線路,進入認識《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特出之處。

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佛說四十二章經》短短四十二則語錄,就有十八則是關於「欲」的對治。其中「欲」字共出現廿二次,與「欲」相關的,「愛」字出現十四次,「情」字有四次。本經怎麼談「欲」的呢?如「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看來「愛欲」對修道或生活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應該怎麼處理呢?經裡談到要「斷欲去愛」、「道人見欲,必當遠之」、「當捨愛欲」,要斷除欲望、要遠離誘惑,甚至還要「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不跟異性說話往來——這樣的作法不說現代社會,在禮法甚嚴的古代,男女之大防,應該也不容易。難道佛教要大眾過起與世隔絕、茅棚深山的生活?

不是這樣的,你必須再更細膩閱讀,探究「欲」從何發起?「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欲」是從心而起,在面對不同種類、程度的「欲」,「心」的狀態,應該如何?本經以琴聲為例,琴弦調得太緊太鬆都不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調適說的是什麼?就是「中道」的練習。

「中道」不是一加一除以二,也不是絕對的好或壞,這過程就像「猶木在水,尋流而行」——命運裡有許多誘惑、困惑,所謂「人生實難,大道多歧」,挑戰與意外更是常態。在滾滾紅塵中,要能順流至海——必須學會「調適」心,讓「欲」合理、有分寸。修行的關鍵點,就在心的覺知。覺知,更具體的說法是,敏銳地覺察自身、環境、人事的互動變化因緣,在每一念、每一個當下,反省、節制、修訂、選擇——修道如此,發展事業、經營家庭,乃至個人理想的實踐,都是在覺知中,才能逐漸完成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存在意義。

「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人對權力、美色、金錢的追求,每個時代都是很一致的。「欲」不是好壞問題,牽涉更多的,是人情與人性。因此,本經談「欲」,是有很深刻的寓意。而這或能解釋了為何《佛說四十二章經》是第一部傳入漢地的經典。因此,我從「欲」字這條線路,指出《佛說四十二章經》所具備的前瞻性、現實性、參考性,是值得社會裡各階層、行業、身分的人詳細研讀、體會、實踐。而讀完本書,你還可以再用功、精進,讓自己從這四十二則的格言中再增上,誠如本書的期待,「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摘自: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