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香光

【香光尼僧團簡介】 http://www.gaya.org.tw/totle/96dm/

【精緻蔬食diy】高麗菜滷

201_food_cover

食譜、拍攝:道寬居士

【材料】

  • 高麗菜 1斤
  • 烤麩  150克
  • 香菇  5朵
  • 紅蘿蔔 100克
  • 鮑魚菇 3朵
  • 蘿蔔乾 5條
  • 花生  16粒
  • 破布子 1大匙
  • 鹹冬瓜 半湯匙
  • 辣椒  1條
  • 薑   3片

【調味料】

  • 素蠔油 半湯匙
  • 醬油  半湯匙
  • 胡椒粉 1/4茶匙
  • 香菇粉 1茶匙
  • 冰糖  1茶匙
  • 鹽巴  適量
  • 香油  一茶匙
  • 清水  適量

【作法】

  1. 將食材洗淨,高麗菜切大塊,烤麩切小塊,紅蘿蔔切滾刀塊,香菇泡發切片,鮑魚菇掰小塊,薑切片,辣椒切段,蘿蔔乾泡軟切段,花生煮熟。
  2. 鍋子倒入適量的油加熱,將烤麩炸至金黃撈起。
  3. 熱油倒出,留少許油煸炒薑片及香菇至金黃後,加入鮑魚菇、辣椒拌炒,添加醬油、素蠔油。
  4. 將備好的食材全部加入後調味,以適量的水煮軟至入味,最後放入香油即可。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第三屆第六次理監事會議 在香光山寺圓滿順利舉行

gaya1130418
4月18日,「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在桃園大溪香光山寺舉行「第三屆第六次理監事會議」,由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擔任輪值主席。諸山長老、法師、大德居士,有如海會雲來集一般,為法而來,出席人數約七十位,商討弘法利生計畫。

悟因長老尼開場致詞表示:「因為大家的福德智慧,讓我們可以在風雨中聚集開會,謝謝蒞臨。三月份理監事們把佛像帶回大陸供養,是很值得讚歎的世間大事,也讚嘆秘書長覺培法師的付出,今天各位的與會,是香光山寺的榮耀,謝謝大家。」

接著由秘書長覺培法師,就上次理監事會議決議案的執行做報告:

1. 感謝中華鹿野苑藝文學會捐贈佛教古文物,本會主席團、理監事、會員於3月21日至26日,組成近200人前往北京及山西進行佛教文物捐贈儀式及兩岸人間佛教交流。

2. 原定5月5日的「佛誕祈福音樂會」,因4月3日,花蓮發生大地震,將改成「宗教祈福音樂會」,為花蓮的災民來做音樂祝禱。

3. 成立「人間佛教發展研究智囊團」,本案計有五人報名參加,秘書處將擇日,召開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之籌備會議。

另外,提案討論也相當熱烈,最主要是推動原定「佛誕祈福音樂會」轉為「0403地震宗教祈福音樂會」的舉辦,並請大家齊心捐獻來贊助災區重建。

也請主席團各位主席發言。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表示:感謝秘書處的規劃安排,佛教古文物捐贈暨兩岸佛教文化交流,將兩岸心及佛教古文物連在一起,促成兩岸佛教界的盛事。此外佛教也要與時俱進,結合 AI 的科技,大數據與速度,讓佛法的弘揚,更添助益。

靈鷲山佛教教團創辦人心道和尚表示:感謝大家為佛教發展的努力,期勉大眾團結一心,超越地域的限制,為佛教的開展與促進世界和平共同努力。

福智僧團住持如淨法師表示:讚嘆兩岸文化交流的殊勝與成效;也讚許宗教祈福音樂會的舉辦。交流學習對佛教的提升是很重要的。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法制長吳志揚大德,針對國土計畫法也做相關的報告。同時期勉弘法方式往多元活潑的方向思考,讓佛教更興盛。

主席最後感謝秘書處的付出,讓一切活動如期圓滿成就。同時鼓勵與會嘉賓踴躍參與5月5日的宗教祈福音樂會,撫慰受災民眾的心靈創傷,為社會帶來祥和清淨的力量。最後祝福各位身體健康、法務昌隆!

穀雨時分,香光山上在陣陣雷雨過後,雲霧繚繞、萬籟俱寂,清涼微拂的山風,就像觀世音菩薩的慈憫,在撫慰著所有的大地蒼生。而諸山長老、法師、大德居士的蒞臨盛會,更讓香光山寺熠熠生輝!

香光山寺為盡地主之誼,把最好的一份心意供養與會嘉賓,無論是會場的布置、會議的整體流程、寺院導覽參觀、茶水點心、午齋的安排,是如此地細心、無微不至,讓與會的嘉賓,感受到至高無上的禮遇,而深受感動。香光山寺法師、培福居士,承擔接待事宜,從中學習如何促進佛教間的友好互動與發展,也喜樂滿滿。今天的會議真是賓主盡歡!

會議結束後,與會嘉賓在香光山寺大殿瓦片上留下祝福、護佑壇城。也移駕至鐘樓叩鐘,為世界和平祈福。讓這次的會議劃下完美的句點!

轉動福報

1130412-65
想一想:我能覺察,所經歷的美好事情與心情嗎?
透過踐行三件事,累積自己的福報:
一、減少欲望,珍惜我所擁有的,力行節約不浪費。
二、做一件家人很需要的事,和他們結緣。
三、做一件利益周遭人的事情,創造福報。

心寬轉安詳
線上閱讀:http://gaya.org.tw/broadmind

《那先比丘經》釋166─為什麼要修行?

◎釋悟因

我們的「心」是什麼樣子?我們的「心」永遠是空性的、空無一物,我們的「心」永遠是朗照、清明的,我們本來具足這些。但是,回過頭來,反觀自身或者看看周遭的人,無論心性或行為,呈顯的是種種好惡、善惡,似乎沾染世間無盡的濁氣令我們俗。為什麼反差這麼大?無疑,這是一個好問題。追求靈性的人如果相信心是「空性、清明朗照」,必然追問:「為何我生於此?」

當然,這問題很深奧,窮我們一生也難以探究明白。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證悟宇宙真理「緣起」,為我們解開了這謎底。緣起之中,十二因緣的「觸」是一個重要關鍵,道理很深;簡明來說,隨著我們所見、所聞,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我們總是不由自主的反應,結果,這反應就衍生如經文所說的「緣觸生受、想、思」(1) 「乃至純大苦聚集」(2) ,也就是生老病死無止境的輪迴。

其實在六根觸對境界生起感受,產生喜歡不喜歡的感受是可能的,只是,當下如果你能做到一件事,就可以避免後面衍生的種種,那就是「當下如實知」:觸境當下看到內心生起不喜歡,我知道我看到的是我不喜歡的、我看到自己的不喜歡,看到自己內心生起厭惡、不耐煩,我看到自己生起的種種心念;然後,你將驚奇地發現,「心」很快地平靜下來!

「當下如實知」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切斷當下的心流。

觸境生心的那一刻,各種反應、善念惡念,受、想、思霎時湧動;不過,當下一個返照、如實知,眼前種種立馬如前塵往事,煙消雲散。反之,如果當下沒有返照,那些「反應」有時從身體、儀態發生,有時從嘴巴、言語發生,有時是善惡意念泉湧;這些即時的反應,就形成業因,它們是結生來生的種子。

在投生到下一生時,這個「新身」在唯識學稱做「異熟果」。異熟有三義,變異而熟、異地而熟、異類而熟。異類而熟與生前所做的種種善惡業有關,在投生時,我們並沒有扛著這些善惡業去投胎,善與惡在下一生都轉化成業習、習慣,轉化成為你身心的一部分,這才會說「因是善惡,果是無記」。前生的種種善惡業,在此生以一種業力、能量呈顯,你可能在受用「苦」與「樂」時,感受到與別人不一樣的美好或邪惡,從而本能地做出「反應」,再次推進生命滾動、輪轉。

為什麼要修行?我們本有一顆清淨靈明的心,本自清明為何要讓它蒙塵失去覺照呢!對境當下提起覺照,「如實知」,這就是在生活中的修行。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2片光碟)VTS_02_01-14:45-17:55。

(1) 經典原文:「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雜阿含經》卷11,CBETA,T02,no. 99,頁72。)

(2) 經典原文:「『……謂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雜阿含經》卷8,CBETA,T02, no. 99, 頁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