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法門,當自繫心,正念觀察,勇猛精進,決定修作。
~《父子合集經》卷第十九 ~
111年4月16日下午2:30至4:30,安慧學苑佛學研讀班第36屆高級班近80位同學,因應佛教的藏經課程,由安慧學苑監院暨高級班授課法師自正法師帶領參訪香光寺及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第一站參訪香光寺,由香光寺監院見臻法師詳盡的解說、介紹香光寺大殿、觀音殿及佛學院大寮、教室等,並特別叮嚀同學們學佛要修福、修慧,讓自己成為自己生命中的善知識。
第二站參訪圖書館,由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帶領認識圖書館環境及館藏各版本藏經,介紹佛經的流傳、珍藏貝葉經;此外,安排同學們親自翻閱各版本藏經的《心經》,設計讓同學進行正念微體驗的「抄經」、「拓印」。同學們對於親身實作的活動,感到十分新鮮、有趣,踴躍參與實作,完成自己的「作品」,並分享體驗與學習心得。最後,法師送上「佛足」與圖書館法語卡,與同學們結緣,希望同學們在這裡尋訪到生命中的善知識,取得終身學習的資源。
此次參訪行程充實,同學們走出教室,透過實地參訪法寶聖地,大家皆感不虛此行、受益良多、法喜充滿。最後,法師與同學們一起在大殿前合影留念,為今日的活動畫下圓滿的句點。
◎釋悟因
在禪門中,你去參學、參見禪師,禪師說「喝茶去」,不是要你去喝茶,而是要你此刻返觀當下自己有沒有覺知。
「吃飯去」、「喝茶去」,都是動作性的語言,你的行動都是靈靈覺覺的,如果禪師問你「吃飯了沒有?」,你的回答若稍遲疑會立馬讓禪師洞穿你的修為。
「身中命」能讓你眼見顏色、耳聽聲音。如果耳朵聾掉了,是器官發生故障,但是對他的覺知不會有影響。
那先比丘問彌蘭王:「今我與王其於殿上四面有窓,自在欲從何窓者,寧能見不?」 坐在室內,四面的窗戶都打開,你能見到窗外嗎?彌蘭王回答「得見」,可以看見。那先又問:「「設令人命在身中,自在欲從何孔視?耳能以眼視色(否)?」要看顏色是從哪個孔道來看?用耳朵可以看見顏色嗎?不可能。
「不能用耳視色」,同樣的,「不能用鼻視色、不能用口視色、不能用身視色、不能用意視色。」這些器官各有不同的功能,相互之間好像有屏障隔開。所以你能「覺知」的,是眼睛「知」還是耳朵「知」?
在看、在聽、在嘗的或者觸感,都只是一部分功能,你的心還是靈靈覺覺的。《那先比丘經》這裡的一大段經文,正是《楞嚴經》所說的「七處徵心」。
佛陀為何講「七處徵心」?其緣起是在某一年結夏安居,在解夏的時候波斯匿王請佛陀與大眾師到宮中應供,阿難受別請外出辦事,這天阿難托空缽而回,路遇摩登伽女,摩登伽女平時就喜愛阿難,見阿難獨自一人心中大喜,就邀請阿難到家中供養,阿難就跟著去到摩登伽女的家,摩登伽女妖嬈媚惑,阿難突然驚覺不對勁,自己平時不是這樣托缽的,心中有點後悔就開始憶念佛陀,此時剛好與佛陀相應,佛陀就唸誦楞嚴咒,讓文殊菩薩持此咒去摩登伽女的家,阿難一時清醒過來,跟著文殊菩薩回到佛前。阿難見到佛陀,一陣悲傷痛哭不已,不知今日為何迷失至此?這是整部《楞嚴經》的發起因緣。
阿難作為啟教因緣,跪在佛前哽咽地說:自己一向自恃多聞、未全道力,就請求佛陀教導他成就菩提的「奢摩他、三摩禪那」,也就是如何將此「心」修練到楞嚴大定、如如不動。
修錬「心」的定功,當然要知道「心」在哪裡?於是佛陀詢問阿難心在哪裡?心在身體的裡面嗎?心在身體的外面嗎?在身與心的中間嗎?或者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佛陀以「七處」詢問阿難,這就是「七處徵心」。
你知道你的「心」在哪裡嗎?
※「四面有窓,寧能見不?」(CBETA, T32, no. 1670B, p. 712, c3-4) 窓,即今之「窗」。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0片光碟)VTS_05_01-03:12-10:51。
一年一度由佛學院舉辦的僧院體驗營,原計畫於111年4月15至17日舉行,因新冠疫情持續升溫,只好取消實體營隊,改成4月16日一日線上課程,與學員們在雲端相會,而沙彌尼戒典禮於隔天在香光寺大雄寶殿如禮隆重舉行。
一場沒看到的電影
一日線上課程在「How Long Is Now?」一場沒看到的電影揭開序幕。故事的主角正是,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悟因長老尼。18歲那年,因為一場沒看到的電影,開啟了人生另一個方向。換上一襲長衫,走進佛門的深庭,此後的電影,由自己來主導。他秉持著「悲願、利行、和合」的信念,帶領香光尼僧團為佛教奉獻。至今,這場電影仍舊播放中,未完待續……
一炷心香的時間
疫情爆發以來,讓原本安穩的社會變得令人恐慌與不安。此刻,不管是社會或是我們個體都需要安定的力量。正念抄經,是安頓身心方法之一。
見融法師陪伴學員們靜心寫經,願在這一炷香時間所體驗的安靜、安定,轉化成最深的祝福,與一切人分享,願這最真誠的祝福,共振宇宙頻率,祈願世界平安。
The Way Out Is In
發現生命新旅程,不在尋找新地方,而在開拓新眼光!
見可法師以朗日塘巴尊者的《修心八頌》揭開修行的核心,且看尊者如何冶煉心智,站在空正見的智慧上,修習慈悲心,展現自利利他的精神。
在一行禪師的紀錄片中,可說是這八條偈頌的實踐,猶如此次營隊的目標:感恩、光明、虔敬,期待你我早日都能體會修心秘訣。
合掌如蓮
與佛菩薩的談心時間,也是給自己的修行時間,再忙,也要做定課哦!
一句佛號、咒語或是一部經典,都可以成為用功的所緣,開啟定力及智慧的前方便。
本堂課特別邀請佛學院四年級學僧擔任助教,定課實演,在雲端感受梵唄的清淨,攝受自心。
【傳授沙彌尼戒典禮】
傳授沙彌尼戒是僧院體驗營另一重點活動。
般若一學僧釋自諗,依止香光尼僧團悟因長老尼出家,今日舉行圓頂受沙彌戒儀式,院長悟因長老尼為得戒和尚,自觀法師為教授阿闍黎。
雖然只有一位沙彌尼,授戒儀式仍如禮如法舉行,這是正式成為出家佛弟子的必要程序,也代表正式進入僧團前經大眾共同認定的程序。
得戒和尚(院長)對戒子寄予厚望,一再叮囑,要成為宗教師,很多家學淵源,獨門家傳要學習,始能承擔如來家業,成為人間的希望。因此出家後要接受教育,虛心學習,從思想、生活、行誼開始陶冶,進而融入僧團,了解運作。
謝天謝地謝三光,虔敬禮拜天地、父母,感謝生我、養我、育我之恩。父母親雖然不捨,仍含淚一轉過去的守護之心,放手護持成就女兒出家修行。父母恩重,此後,好好當精進修聖道,不負出家之志。
智者大師《妙法蓮華經文句.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提出十普門:「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斷惑普、入法門普、神通普、方便普、說法普、成就眾生普、供養諸佛普。」
賢頓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解釋這十種普門:
一、慈悲普門: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門,菩薩以一念慈悲心,濟度一切眾生,不分人我彼此、智愚賢不肖,以眾生之苦為苦,眾生之樂為樂,絕沒有怨親之分,此種慈悲就是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二、誓願普門:菩薩誓度一切眾,使未正信佛教的人能生大信心;未解佛經者,得大智慧解佛經理,進而斷惡修善,讓所有眾生都能趣入涅槃解脫的大道。
三、修行普門:讓所有眾生都能修行所成,乃至進入大乘圓滿清淨佛地。
四、斷惑普門:圓覺菩薩觀「中道」破「無明」,無明破了才斷三惑,次第修行,次第斷惑。今菩薩以慈悲願力,令所有修行的人一斷一切斷,不受諸惑困擾,直超聖地。
五、入法門普門:菩薩圓修六度,無大小之分,以廣闊大門,接引眾生,進趣菩提。
六、神通普門:菩薩具足六神通,神通力廣大無邊,因之,無所不見,無處不現。
七、方便普門:菩薩觀機逗教,隨類化身,應眾生種種方便而示現,以救度利益諸趣有情。
八、說法普門:菩薩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因為觀音菩薩具有深妙智慧,於說法時,在同一法會中,說各種不同的法,使在座的人,都能應自己的智慧根性而有所了解,得到佛法真實受用,所以稱為「說法普門」。
九、供養諸佛普門:俗云:「選佛燒香」,菩薩則不然,不論現在、過去、未來諸佛,都一體至誠供養,決沒有差別心。
十、成就眾生普門:菩薩利益一切眾生,令其所作皆成,如天降雨露,大地萬物皆受其益,共霑法澤。
◎節錄:編輯組,〈常念恭敬觀世音:《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香光莊嚴》,105期(民100年6月),頁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