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56─你可立志,今生要做一個怎樣的人?

◎釋悟因

有人在年輕時懷揣著理想,今生要做一個怎樣的人,做怎樣的大事、為社會作出貢獻,可歲月催人老,驀地回首前塵,一生也就這樣了,談不上什麼成就,也沒什麼貢獻,只在日日月月的輪轉中,溫飽了自己與一家人……

何來理想?何來美夢?生命之輪就這樣無聲無息的輾過,憶起年輕時的澎湃熱血已悄然無蹤,一時,不甘心、赧然湧上心頭……其實,如果你反身自問:需要難過、自責嗎?不需要,認真過、努力過,這就是了。

佛教有一位留名世間的尊者,名喚阿難,是佛陀的侍者。侍者做什麼呢?隨侍佛陀,佛陀的衣食起居前前後後關照;佛陀的弟子來向佛陀請安、問法,阿難引薦的同時也要安置他們,為僧眾以及來見佛陀的居士們做這做那的服務。

可是,為別人服務,不見得人家喜歡,或者做得令人滿意。

在佛陀入滅之後,佛陀的大弟子迦葉質問阿難:你做佛陀的侍者犯了十條的罪過,你知罪嗎?阿難覺得自己盡心盡力了,不解地問哪十條?迦葉說:第一條,你為佛陀摺袈裟的時候用腳踩,怎麼可以對佛陀的袈裟不恭敬?阿難回答:那一次忽然一陣大風吹來要把佛陀的袈裟吹走了,我只好先踩著不讓大風吹走。

迦葉說:既知罪,你就向僧眾懺悔。阿難就出列,真心地、歡喜地到眾僧前懺悔。

阿難清清楚楚地記得,那時因為風很大,佛陀的袈裟就要被風吹走了,他豈不知那是佛陀的袈裟?情勢所迫,他踐踏了佛陀的袈裟。

是了,踐踏佛陀的袈裟就是有過,阿難二話不說,就直心地在眾僧前懺悔。

平常人犯過有時並非有意,可能內心有苦衷、冤屈,就去做了不得已的事情,事後被披露要受懲治時,往往覺得不甘、意難平,這委屈可能一輩子也抹不平。

最近我剛好看到一篇文章,一位外國的學者寫的,他說:人們以工作換取一份薪水養家活口,那是必然的回報,可如果是在工作中做得歡喜、隨時都高興我可以為別人服務,這就產生了附加價值。

阿難有一個最大的特質,經常以歡喜心待人,又因為長得好看,經常內心喜悅面帶微笑,所以阿難很受大家歡迎,但,也有人不喜歡、不滿阿難的服務。

阿難做佛陀的侍者,佛陀的出家弟子那麼多,在家弟子國王百官、販夫走卒上上下下,光是安排行程就花上大半時間,阿難知曉大家的心願,都盼望見上佛陀一面,就不辭勞苦的做這做那,讓大家可以親近佛陀,他自己的疲累從來也沒說,也顧不上自己修行。話說回來,這些服務就做得大家都滿意嗎?當然不。

可就這樣,阿難歡歡喜喜的做了一輩子佛陀的侍者!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2片光碟)VTS_01_01-19:51-23:02。

天乙和尚尼百歲誕辰紀念暨佛教人物研究發展研討會

法的傳承,樹立生命典範
法的實踐,看見佛教曙光

 

天乙和尚尼是臺灣戰後第一位得戒沙彌尼首,被譽為「當代比丘尼王」,今年適逢百歲誕辰,22日在台灣大學圖書館舉辦「天乙和尚尼百歲誕辰紀念暨佛教人物研究發展研討會」,由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和台灣大學圖書館佛學數位圖書館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承辦,來自佛教界、教育界、歷史學界等近二百人與會,共同紀念深具時代影響力的天乙法師。

 

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董事長暨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悟因長老尼開幕致詞表示,這是法的傳承!藉由紀念天乙法師,結合當代科技,整理音檔與文字,並從佛教人物的研究發展,在生命典範中,大家都是法的傳承者。

研討會分為「天乙和尚尼百歲誕辰紀念」和「佛教人物研究發展」二大主題,邀請佛光山、慈濟、法鼓山等佛教團體專家學者進行研討,在導演劉琬琳發表「天乙和尚尼百歲誕辰紀念影片」中,揭開序幕,接著由中正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顏尚文主持「天乙和尚尼百歲誕辰紀念論壇」,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紀潔芳退休教授和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悟因長老尼憶念天乙和尚尼,與會者對於天乙和尚尼有著無限感佩與思念。

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悟因長老尼以「起點」為主題,提出天乙法師一生的四個起點:受高等教育、東山寺出家、戒場弘法、住持道場,從這些起點中,開啟比丘尼不同階段的天空。漢傳佛教在長老大德引進臺灣後,是一個起點,佛法傳承在僧伽,大家應該自我栽培,急起直追,發揮宗教師的角色,這是法的傳承。無盡的起點,無盡的天空,無盡的曙光!

承辦此次活動的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表示,拜科技之賜,許多資料透過搜尋引擎、AI等,得以確認資料正確性,昔日只有紙本,現今可轉換為數位典藏,永久留存,這是這個時代的福報,希望數位時代讓史料更易檢索。今日是一個開始,未來會再延續,未來希望為天乙法師、明宗法師等長老大德建立資料庫,邀請大家提供資料,一起寫歷史,佛法傳承才能生生相續。

 

在「佛教人物研究發展」主題,進行「天乙和尚尼對佛教的影響」、「佛教人物研究」、「當代佛教人物研究成果」和「佛教人物數位資源建置」四場研討,透過文字、影像、聲音等記錄佛教歷史,為佛教人物留下典範,也探討當代佛教長老大德研究方法論、口述歷史的發展與願景、數位資源建置等,讓與會者對於佛教人物的研究與歷史資料留存,有進一步的認識。

近二百位與會者,在一整天的研討會中,從憶念生命典範開始,走入踐法的傳承中,成為法的傳承者與實踐者,也看見台灣佛教未來發展的曙光。

 

※相關報導
緬懷天乙法師 探討傳承佛教典範

1121023-1
1121023-2
1121023-6
1121023-7
1121023-8
1121023-9
1121023-10
1121023-3 1121023-4
1121023-11 1121023-12

「天乙和尚尼百歲誕辰紀念暨佛教人物研究發展研討會」即將開始

天乙和尚尼是台灣戰後第一位得戒沙彌尼首,一生護法衛教,被譽為「當代比丘尼王」,今年適逢天乙和尚尼百歲誕辰,22日即將在台灣大學圖書館舉辦「天乙和尚尼百歲誕辰紀念暨佛教人物研究發展研討會」,會中劉琬琳導演發表「天乙和尚尼百歲誕辰紀念影片」,以紀念這位深具時代影響力的法師。

研討會是由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佛學數位圖書館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承辦,邀請佛光山、慈濟基金會、法鼓山、明倫月刊等佛教團體參加。佛光山文化院暨傳燈學院院長依空法師在紀念論壇中,談「我所認識的天乙法師」、前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授暨海峽兩岸生命教育推手紀潔芳教授談「師徒緣深義重──憶天乙恩師」。

主辦單位表示,天乙法師(1924-1980)一生中有許多「第一」:她是戰後台灣傳戒第一位得戒沙彌尼首、第一位在戒場講「比丘尼戒」的比丘尼、第一位開堂和尚尼、第一位得戒和尚尼,也是白聖長老在台灣傳法的第一位女眾弟子,更是戰後台灣第一位高學歷者的出家人,擁有日本東京昭和女子大學文科學歷。

天乙法師在民國四、五十年代,每每於授戒場中不斷呼籲「比丘尼要站起來,培養承擔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當時的佛教界,深具思想影響力。本次研討會除了紀念她百歲誕辰外,也以佛教人物為主題,邀請專家探討佛教人物研究資源的未來趨向、研究成果、數位資源的建置等,希望藉由文字、影像、聲音等記載,為佛教人物留下典範,記錄佛教歷史。

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董事長暨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悟因法師表示,香光尼僧團藉由這次因緣,為天乙法師一生的關懷重點進行整理並做策展,也將她於民國59年在臨濟寺傳戒會中講授《四分比丘尼戒本》的台語錄音檔轉成文字,並製作天乙法師動畫紀念影片,藉由當代科技,表彰天乙法師的生命風格,藉此構成「法的傳承」。

悟因法師指出,生命,本就會有生與滅,來世間一趟,我們為這世間留下什麼?玄奘法師西域取經,獨自在沙漠中經歷生死交戰,將佛經從西域取回並從事翻譯,讓我們今日可以閱讀到這麼多寶貴的經論,這1360年來,我們不只能閱讀到玄奘法師翻譯的文獻,也有傳揚繼踵的使命,將佛教綿延的燈火一代代的傳承記錄下去,祈願大家成為「法的傳承者」,也成為生命典範的實踐者。

1121020-01

1121020-02

1121020-03

1121020-04

1121020-05

1121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