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說法者,起恭敬心,生大師想;於未學菩薩,亦生敬心。
~《入定不定印經》~
感謝您的示現──
讓我照見隱藏生氣情緒,
讓我看見不圓滿的自己,
讓我學習放下期待苛責,
讓自己心不與氣惱相應。
【練習】誠心懺悔
http://www.gaya.org.tw/thanks/practice.html?15
感恩福慧增:培植「心」能量
線上閱讀:http://gaya.org.tw/thanks
◎釋悟因
「覺知」,覺察到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心情乃至想法,這事很難嗎?其實,只要你留意,你會發現,我們的覺知是很敏銳的。
以出門為例。我們常常要出門,出門去上班、接送孩子、到郵局、銀行辦事,或者到市場買菜等等。例如今天出門要搭公車,以前搭公車在民國六、七十年代,上公車都還有一位小姐剪票,很巧不巧的,剪票小姐也許昨天沒睡好,或者是跟家人吵架,你上車時就可能碰一鼻子灰。
有沒有這種經驗?你那時會怎麼說?這事不在我的預期之內。雖然不關我的事,結果自己還是生惱生半天。這是很粗淺的「觸」。
所謂「觸」,根境合生觸。在根與境和合當下的剎那「觸」生起。如《阿含經》說,「緣眼色,生眼識」。「觸」生的同時「識」生起,覺知、了別就在當下發生。
又、再以畫畫為例,當我們作畫時,你是心裡先有底才拿筆來畫?還是像小朋友塗鴉?是的,心裡先有底稿,所謂「意在筆先」,有一個意念想法,這才拿起筆來畫;畫了幾筆,一抬頭看到有人站在那裡,心裡就想,這樣的畫面也不錯,何不把那人也來入畫?
這是由「眼」觸「境」──看到那兒有個人,「觸集,是受、想、行集」,所以《阿含經》又說,「觸」之後,很快的生起「受、想、行」等一連串的心、心所。
「觸」這個心所,無時無地不在發生。
「覺知」的訓練,就在「觸」境當下,去觀察這些心、心所的生起與消失。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9(第9片光碟)VTS_01_1-11:19-15:16。
今(10月14日)下午1時至4時,桃園市中壢富台國小魏秀蓮校長邀請香光尼僧團自衍法師、見杰法師與前六嘉國中蔡美玲校長蒞臨該校,為全校教師做「專注力的教與學」演講,聽講者有近七十位教師。
蔡美玲校長透過各種活動,如舒爾特方格、交叉運動、禪繞畫等讓老師們體驗專注力的培育。見杰法師介紹觀呼吸、正念飲食、慈心觀,讓與會老師體驗「正念專注」的養成。自衍法師講「活出心的專注力」,法師透過教育影片帶領與會教師,遇境時學習「接納當下、活在當下、安住當下、享受當下」。
活動於下午四時結束,與會老師迴響收穫滿滿,內心猶如得到清涼洗滌,對「專注力」的認識不再只是學習、讀書、做事的專注,更重要是要讓自己活在每一個當下,生命有正確的專注對象,才能得到真正快樂。







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一〇九年度佛學研讀班於十月十八日,舉辦畢結業典禮。近五百位學員歡喜慶祝圓滿,尤其畢業同學更是打扮莊嚴,法喜溢於言表。一入法華門,就有烏克麗麗班及陶笛班彈唱,令人驚喜的迎賓演奏。
司儀從「螢火蟲」開場,談起今年疫情打亂所有人的計畫,在疫情中如何像螢火蟲發光發亮?肯定學員精進求法的心,點亮心燈,照亮自己、照亮別人。住持見竺法師恭喜同學修學圓滿,以畢業學長度94歲媽媽的例子勉勵大家繼續精進,用佛法安頓自他。
除了頒獎,還有豐富的節目,【香光合唱團】獻唱〈月琴〉、〈風吹的願望〉、〈灑脫愉快一擔挑〉優美的歌聲觸動同學們的心靈,彷彿感受到心中的願望能灑脫愉快一擔挑。【香光舞蹈團】帶來「傾聽來自恆河的聲音」,團員用白紗與飄扇,以及莊嚴柔和的肢體,在小巧的舞台表達出恆河的遼闊。尤其退場的那一幕,更讓大家驚豔無比,掌聲不斷。
「心傳薪傳」由畢業學長陳麗玲分享修學心得,她喜歡每週來共修,因為可釋放掉一週的壓力、疲勞,身心歸零,有新的開始;另外,她靠著觀呼吸,不與他人煩惱相應,度過生活中的困頓與考驗。接著由畢業生將研讀班精神「實踐佛陀的悲懷,以佛法美化人生」傳承給在校生,祝禱正法久住世間,潤澤有緣人。
創辦人悟因法師特地從嘉義來,歡喜同學的精進,也勉勵學員不要怕老,「覺知無常,活在當下」,珍惜每個當下,安心地踏穩每個步伐。
典禮最後,全體合唱「我家在這裡」、「佛學研讀班驪歌」,溫馨感人,法喜歡悅,發願生生世世學佛、點亮心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