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50──造善可以讓我們得到解脫嗎?

◎釋悟因

造善可以讓我們得到解脫嗎?

很多人都有此一問。答案是怎樣?造善不可能得解脫。且先不探究為何不可能,先來看看為何有此一問。這是涉及前生、後世的輪轉問題。

在那先比丘經,彌蘭陀王也問那先同樣的問題:「如使今世用是名身作善惡,於後世身不復生者,極可作善惡,徑可得脫,不復更諸苦耶?」

以白話來說,王問,「如果今生以此身造作善惡業,來生也不是此身在受生、受報,那麼即使此生作盡壞事,未來也不會受諸苦啊!」彌蘭陀王這是用相反的話在問那先。既然此生身死形滅,是不是造作壞事來生也不會受苦果啊?

當然,不可能是這樣。此生造惡來生必受苦果。

其實,聰明的彌蘭陀王是雙問:「極可作善惡,徑可得脫,不復更諸苦耶?」既然造惡是必受苦果,那麼我就大大的為善,是不是就可以得到解脫,不再受苦?

那先回答:「於今世作善,後世不復生者,便可得脫無耶?人作善惡不止當後生耳,是故不得脫。」

人之所以輪迴,是由於不停地造善與造惡。正如那先比丘所說:「人作善惡不止,當後生耳。」新新不息,一直有來生,終究沒有解脫的一天啊!

於是那先比丘連續舉六個例子說明,善惡不止是來生的因。來生的因不只是由於為惡必要遭受惡果,為善是使未來得生善果,也是使未來得以再生的因啊!

總而言之,無論今生是為善或為惡,都種下了來生的因。

當然,談論解脫這件事,一定要先肯定:為善,是解脫的基礎。然而,造善可以得到解脫嗎?善不等於解脫。解脫的因緣在智慧。

文章出處:
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7(第7片光碟)VTS_04_1之21:15-21:50。

《那先比丘經》釋49──無我

◎釋悟因

佛家講「無我」,小時候是我,長大的時候是我,還是現在是我?老了的時候是我?這些從小到大,不同時間的我都是我,可是也全都不是我。

一輩子,你可以轉變很多的身份,小時候是小朋友、小孩子,長大以後做了人家的爸爸、媽媽,你的責任加大了,你也可以扛得很好。

這些都在說明,不用等到死後,現在就可以檢查得到,色身跟轉生,有前輩子的力量影響了我現在,但,也不能說是「命定論」或「宿命論」,因為我們不是過去的奴隸,現在的你加進某些因緣,就能影響以後的發展,前後的生命不是一成不變的。

未來,都不可能改變嗎?可以。然而,全部都可以「人定勝天」嗎?也不是。需要慢慢地來,慢慢地挪移。不要想著可以馬上立竿見影、一步登天,因為還有「宿業」會影響我們。

宿業怎麼影響我們呢?過去的業的力量會影響我們的思考、影響我們的習性。看看我們平常的覺受,有喜歡的、不喜歡的;我們的心思有善的、有不善的。

對於我們自己,我們是有覺知的,有時覺察到自己的不善、自私、邪惡,即便是驚鴻一瞥,也難免想要迴避。但,畢竟它們都是我們的一部分,屬於我們。

造惡,我們是沒本錢,如果心橫起來讓惡種子現行,未來只會是負數加負數,只會更苦;造善,就一定心生歡喜、沒有苦嗎?未必。不過,為善可以讓我們慢慢地挪移、慢慢地轉業。

我今天會覺知昨天的喜歡不喜歡,也會把過去的一些習慣帶過來,把一些經驗帶過來,但是不見得會跟昨天的所思、所想、所行完全劃等號,如果我有進步,就不會完全相同。

這就是真實的「我」的存在狀況,受過去影響,也可以改變未來。

我們實在應該大大的慶賀,幸好佛教說「無我」,沒有實質的、一成不變的我。當不自覺地走到十字路口,我們可以冷靜抉擇,走出自己的方向!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7(第7片光碟)VTS_04_1之15:13-21:10。

《那先比丘經》釋48──遇見未來的自己

◎釋悟因

我們在社會付出奉獻,培養能力也培養福德,同時持戒、心生歡喜,增長身心平穩,這,就是修行。

我們都很想知道,下一輩子自己會是什麼樣?其實,未來的自己,我們是可以預見的,你可以遇見未來的自己!

就在這一生,當你專注地投入生命的每一時每一刻,你看到自己付出當下的回饋,你能感受到自己的精進,你看到自己生命力的湧現!

當然,在這些時間流裡,你也看到世間無常!

你真正地歡喜自己走在學佛的路上,你心下明白,這條路你走對了。這一刻你的所見就是你即將走向的未來。你遇見了未來的自己!

在紅塵滾滾的生命流,我們看到無常、苦、空的原理。且說這個色身吧,在生生世世的輪迴裡,身體會長成什麼樣子?是有一個特殊不變的身形嗎?不是。

前業跟後業,前念跟後念,它們像流水一樣不斷地流著,生命流所流經的大地、途中所遇見的風景、人物,構成了我們體質的一部分,而你的參與所造就的業行,逐漸地在眼前鋪設了遠景,遠方的生命圖像,帶動著你往前追尋。

這一股湧動的生命力是存在的。有一個固定的形相嗎?沒有。真正支持你的是這一股力量。

這一股動能一直存在著,也一直在轉動著,它也受到週遭所遇境界的牽引。有相吸的引力,也有相斥的排他力,你攝取了你所需相應的物質,也攝取了滋養你的精神能量。

佛家說「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在生命大河的河岸,你徜徉在廣裘的綠野平疇裡,你仰觀山河浮雲,俯看長江大川,佇足凝望,你終將照見、遇見未來的自己。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7(第7片光碟)VTS_04_1之12:55-15:15。

《那先比丘經》釋47──業、四食與六趣

◎釋悟因

「眾生」,指有情生命,有六趣或稱六道眾生,也就是說眾生有六道不同的去處: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身相、壽命等福報各各不同。

眾生為何會成為不同道的眾生?與「業」有關。

業,一般來說有身業、語業、意業三種。身、語、意三業何業為大?意業為大。內心所思所想,是一種無形的力量。

宇宙萬象、萬事萬物,皆由心之所起、也與他所用的食物有關,「食」,巴利語āhāra,是滋養眾生生命的物質,任何生命都需要「食」才能延續壽命。

食有四類:「粗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本人曾在《香光莊嚴》 談過〈生命的奧祕:四食〉,在此不再多述。

眾生對於生命基本來源的四食所起的意念,是生命「趣向」的重要元素。四食所取,而逐漸傾向不同的長相、顏色,吃什麼樣的東西變成什麼樣的體質,吃什麼樣的東西變成什麼樣的皮膚。

以蝴蝶而言,它吃什麼東西,就會變成什麼樣的顏色。上次提到一個主題「斜張橋」,談老鷹的生命故事:老鷹為了生存,為了取得食物,結果白天飛行的習性就主動調整為夜晚,很活絡的處理牠自己的生存問題。

為了食物取得更容易,意念之所起,改變身語行為,這是每個生物自我內在的自然平衡。

什麼是「業」?業與四食的取用有關,更與六道的趣向有關。業與四食、六趣的關聯,前者是入力,後者是出力,入與出之間的互動,是一個有機的循環。

每一個人都有服務世間的機會,也具有服務世間的能力,而這些機會、能力都是自己可以培養的。

生命歸趣何處,當慎思、明辨、抉擇。

文章出處:

  • 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7(第7片光碟)VTS_04_1之11:55-12:54。
  • 釋悟因〈生命的奧祕:四食〉,《香光莊嚴‧第八十五期》,民國95年3月。

《那先比丘經》釋46──斜張橋

◎釋悟因

最近有一位居士跟我講了一個故事,非常好聽。

這位居士對國家社會非常的熱情,他說臺灣現在做了很多「斜張橋」,橋建好以後,有一次一群環保人士看到橋頭的橋墩,攤著很多鳥兒的屍體,是很大隻的候鳥。他們就跟政府反應說,就是造了這個斜張橋,候鳥飛不過撞上了,撞死在橋墩前面的這邊。

有人向上反應,就有人去調查。調查人員在調查的時候,爬到斜張橋的上方,發現上面還有很多死的鳥兒,卡在斜張橋的纜線上和橋墩上。

這位居士聽到這樣的訊息覺得非常好奇,怎麼這麼多枉死的鳥兒?

調查人員就守候在斜張橋附近,白天觀察、晚上觀察,觀察了好幾個月。

經過數個月的觀察,調查人員終於發現原因了,那些鳥為什麼會死在那邊?有的掉在地上,有的吊在纜線上?原來在那斜張橋附近有一隻很大的老鷹,牠躲在附近的樹梢,只要候鳥飛過,牠就撲出來抓,抓了以後牠還會藏起來慢慢吃。

政府這邊的工程人員聽了也說,老鷹是白天的飛鳥,牠們出來找食物也是白天,不是晚上,所以他們也曾經晚上躲起來,看那老鷹怎麼做。

候鳥是群性動物,候鳥群體要起飛的時候,大都在天還沒亮就開始飛,飛到天黑就會休息。這一隻老鷹本來是白天覓食,結果,現在轉為夜間部,只要候鳥要飛過去的時候,牠就行動,但牠不是抓前面的,而是抓後面比較落單的那幾隻。抓了之後還藏起來慢慢吃點心。

候鳥本來是群體行動,而且有老大在帶,所以後面少幾隻不太有感覺。候鳥飛行,也不是只有一群、兩群。於是只要有候鳥飛過,老鷹就有得吃。

就這樣,候鳥的屍體就繼續地掉。

這位調查人員連續工作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就寫PAPER到國外發表,也得到很高的獎金,他的文中提到,老鷹本來是白天工作,由於覓食的需求,轉成夜間行動。

這老鷹怎麼這麼聰明,在不同的環境,為了取得食物,牠自動調整!這叫造業。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7(第7片光碟)VTS_04_1之06:28-11:55。

《那先比丘經》釋45──心識與業

◎釋悟因

心識與業二者是不一樣的,心識是心,業是業。

那先比丘經所說的「故名身」,「故」,舊的;「名」,心識;「身」,色身。作為一個人,過去的生命經驗,之前走過的路,是從前的心識活動;人活著,是「持是名身」,其中「持」這個字,支撐的意思。

「持是名身」,人活著是有一股力量在支撐,使這個身心不致渙散掉,「持是名身於今世作善惡」,支撐這個身心的是「今世作善惡」。

為什麼作善作惡?就是動力的因,支撐著我們往前推的力量。往前推的力量,事實上,也隨著我們五官的感覺,在那裡推動、鼓動。這就是「業」、「業力」。

所以,由此生到下一生,是「故人名身行生耶」,是這個故人的名身去投胎嗎?那先比丘回答:「不是」,「非故名亦非故身」。

那先回答:「持是名身於今世作善惡,乃於後世生」,這支撐的力量在今生鼓動著造善告惡,乃至帶動著去下一生投胎。這樣,此生、下一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身與心,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

我們創造了自己的行為,想什麼、遇到什麼、怎麼應對,就這麼說出來、做出來,就又製造、創造下一刻的身體和精神。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7(第7片光碟)VTS_04_1之04:30-06:28。

《那先比丘經》釋44──諸行無常

◎釋悟因

佛教常說「諸行無常」,意思是一切萬事萬物都在變動中,不是一成不變的。「行」,遷流的意思,意指一切在遷流變動的事物。

以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小時候是一丁點,長大了之後,只能看到形似的樣貌,氣質、才質可能都變了樣。在《世說新語》有一句成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是在形容生命歷程的變化。

曾經有一位女居士,在她年輕時很是用功又虔誠向道,我說:「你來出家吧!」,她說不要,她還想去看看廣大的世界,還想經歷結婚生子的生活。後來,她果真結婚生了一雙兒女。不過,後來她再見到我的時候,卻跟我說,她很遺憾,當時沒有跟師父出家。她曾經憧憬結婚的心情,不知不覺地也變了調。

女居士後來說,她有一個心願,希望女兒可以出家。我一聽,這什麼話呀?我正色地告訴她:「你是你,女兒是女兒。她不等於你。即使母女二人同住一個屋簷,她的腦袋所思所想已經在遙遠的天外。相信嗎?」她肯定的點了點頭。

自己都無法掌握自己,便何況想要掌握別人!

有時候我們自己起了一個念頭,或者有了一個願望,我們把它們珍藏在心中,並且自認為自己很在意它們,可卻在不知不覺之中,它們慢慢地就被轉掉變得淡泊,最後無影無蹤。

小時候我們最常說的是「我的志願」,「我長大以後要做什麼。」有人說,我長大要做音樂家,有的說長大要做老師、律師、太空人……經過數十載,極少數的人達成願望,而十之八九的人什麼家也沒做成。

這不是嘲諷,是人生的「現實」。人,最終是要活在現實裡面。什麼是真正的現實?佛教有句話,「一切諸行者,皆悉因緣生」,真正的現實是各種因緣變化。

面對諸行無常,我們能做什麼呢?做你想做的,例如培養一個興趣持續數年,生命會更加豐富、多采。有時試著銷磨一些銳氣,性格也會改變的。
生命裡有些因緣的創造,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7(第7片光碟)VTS_04_0之02:14-04:29。

《那先比丘經》釋43──「心」是什麼,它存在在哪裡

◎釋悟因

「心」,無名無狀、無形無色,它是什麼呢?它存在在哪裡?

我們晚上睡覺,身體是應該要休息,然而我們的心識活動卻是沒有停歇。那時候還有「壽、暖、識」三者在支持著,「壽」是壽命,指生命;「暖」是溫度;「識」就是心識、賴耶,指精神的支持力量。

在睡眠比較深沈的時候,前六識:眼、身、鼻、舌、身、意是會休息的,它們的運作幾乎處於零運轉的狀態,但那時候人還是活的,並沒有死亡。因為有「壽、暖、識」三者的支持。

人活著,必需要有賴耶的支持。有精神的支持力量,身體才不會壞死。壽、暖、識三者是相互依持,如果賴耶脫身而去,身體的溫度就會逐漸冷卻,壽命也就離去。所以雜阿含經說「壽暖及與識,捨身時俱捨,彼身棄塜間,無心如木石。」

「心」,它不是某一種物,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但也並非沒有某些延續。

在那先比丘經裡,彌蘭王問那先:「故人名身行生耶?」,到下一生去投胎,是今生的這個身、這個心嗎?那先說:「不也,非故名,亦非故身。」這一生結束,此身,自然是壞死,此心也不是這樣一成不變的搬移到下一生。為什麼?

每個人的精神層面,每天觸境生心,昨天不是前天的你,今天不是昨天的你。但是,有些很深刻的東西事實上會影響你今天。

十年前你曾經經歷的人事物,或者二十年前你曾經經歷的人事物,你把它搬到現前來,那會是一模一樣的嗎?有些可能歷歷在目,有些已經形迹模糊。其實,我們的心念,我們的行為,我們的習慣,一直在改變,不是一成不變的。

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的是什麼?跳格子、盪鞦韆……長大了以後會轉變,到了某些年紀以後,喜歡的事物還是繼續在改變。你投身的職業也會改變你,你的身份也會改變你,你很多的想法、愛好、情感,也都在這樣新陳代謝中不斷地轉變。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7(第7片光碟)之VTS_03_0之20:12-21:06。VTS_04_0之01:15-02:14

《那先比丘經》釋42──老化

◎釋悟因

生命從嬰幼兒到孩童、少年、青年、壯年,原來還在地上翻爬,等到脊椎健壯,就從爬行、站立、行走到跑步,二隻腳可以走得很遠,漸漸地年歲漸增,來到老年,二隻腳又黏在地上,走路不便給,身體不靈活,這是色身的退化。

色身開始退化,心智並不會跟著退化。有的人年紀愈大愈聰慧,沒有失智,他懂得如何用功,他會收攝他的色身、收攝他的精神。其實懂得用功這是可以自己培養的。用功、同時也需要方法運用得當。

用功、使心智不退化的方法很多。其中一個方法是寫字。有人年紀大了,用功的方法是讀經。讀經是很好,但是讀經其實是不夠的,最好能夠配合書寫,寫字有助於訓練手部的肢末神經讓它活化。

另一個方法是身體要多多地活動,不要老是看電視。有的人一看電視就黏在沙發上,愈是不動就愈不愛動。我常笑說,「看電視的人是被電視看」。有沒有看進去都還是個問題。

活動身體的方法,除了在室內原地做徒手操、毛巾操、瑜伽,最好還能走到屋外、親近大自然。家裡附近如果有公園,就養成習慣每天到公園走走,或者離家不遠的地方有小山,也可以與家人一週健走一次。

這些運動、讀經、寫字等活動,是讓自己的身體可以用得更久一點。所以一定要活動身體。要活,身體就要動。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7(第7片光碟)之VTS_03_0之18:00-19:23。

《那先比丘經》釋41──生命的成長

◎釋悟因

我們的生命,這一生、上一生、下一生,如果不斷地往上溯源或往下追究,它是無始無終。如果從這一期生命來說,它是從受精卵開始。受精卵著床,接著細胞分化,不同功能的細胞漸漸地長成眼睛、耳朵、鼻子……六根長成,身體臟腑各器官也逐漸完熟。

前幾年臺灣報導「圓仔」(2013年7月6日-),民眾關注「圓仔」的成長,看牠翻身,當時牠連翻身都還不會,我覺得那種心情,就像看孩子成長,你們家的孩子不也一樣嗎?

「圓仔」之所以被臺灣民眾關注和媒體熱烈報導,除了因為「圓仔」是首隻在台灣出生的大貓熊,也因為牠像每個孩子一樣,出生以後,翻身、爬行、坐、立,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學習。

生命的成長是先有色身?還是先有精神?二者是「相依」的存在。個體的成長,除了名色相依,更是根塵相依,尤其出生之後根境接觸,孩子最早期的生活環境,很重要的是與家人互動。

當孩子還在襁褓階段,你塞食物到他嘴巴裡,他就張口吸吮。問題是他想不想吃?有時孩子是拒絕的,媽媽就千方百計的誘引。這是生命的呵護,是媽媽與孩子最親密的互動。

父母呵護孩子,除了色身的照顧,還要教他學習很多事情,包括最基本的大小便,當然,孩子自己會大小便,問題是他不會自己處理,需要大人教導。

孩子慢慢成長,與外境的互動更多,BABY會對認識的人微笑,媽媽就很樂,所有的辛苦都得到安慰,高興地說,「你看!寶寶認得媽媽了!」是這樣嗎?我看是不見得。因為孩子那時眼球的肌肉可能還發育不全。這是生理的發育。

心理的發育,從認識爸、媽,專注力的學習,到懂得孝順、回饋,學習成為獨立的個體,都是學習必經的歷程。

生命成長需要很多的因緣促成、成就,永遠充滿感恩。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7(第7片光碟)之VTS_03_0之14: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