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淨土」?

194_class_cover在佛教中,「淨土」是指清淨的佛國土,又稱「佛國」、「佛剎」、「佛界」、「淨邦」、「蓮邦」、「妙土」、「清淨國」等,也就是佛的居所。根據經典記載,淨土是諸佛行菩薩道時,發願清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經由無量劫修行所建立的莊嚴清淨世界。

淨土由諸佛的願力所成,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眾生,也有三世無量的諸佛,為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因而有無量諸佛的淨土。這些淨土各有其特定的名稱,以表示其所處的方位和所具備的功德等。在佛經中所介紹而為眾人熟悉的,不外是東方淨土──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琉璃世界、阿閦如來的妙喜世界,以及西方淨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其中,又以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最具代表性。

諸佛設立淨土是為了接引眾生,由於眾生根器不一,因而要創造出清淨而理想的環境,使眾生能發起菩提心,趨向佛道。而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是充滿苦惱與災難的「穢土」,在穢土修行是十分困難的,不僅費時長且容易退轉,可說毫無把握。

相對於此,淨土無疑是最佳的修行道場,因為淨土中環境清淨、殊勝,永離諸苦,且處處皆能聽聞佛法。再者,於淨土中跟隨佛菩薩修行,即不再落入二乘(聲聞乘與緣覺乘)與三惡道中,必得不退轉,被稱為是「成佛的捷徑」。

因此,淨土是大乘佛教徒所共同仰望的理想國,淨土法門也成了修習大乘者必要的修行法門。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27期「《憶佛念佛.彌陀法門》:香光佛教梵唄經典專輯12」,〈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10:什麼是「淨土」?〉

什麼是「八正道」?

192_class_cover

八正道的生活內容即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是一種合乎戒、定、慧三學的生活。

八正道中,正語、正業、正命是屬於倫理的行為(戒學),正語是不妄語、不毀謗,不作苛刻、罵詈、無意義的言論;正業的目的是提倡合乎道義的行為,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正命是不從事對他人有害的職業,如販賣軍火、武器、毒品、或屠宰欺詐等。這些道德的行為不僅有助於我們戒除貪染惡習,更是社會生活和諧不可或缺的基礎。

其次是正精進、正念與正定,這三者是屬於定學的修習。正精進使我們去惡就善,令善的心念能充分發展;正念是對身體的活動、情緒的感受以及觀念、思惟、見解等心智活動都能有正確的觀照,憶念不懈;正定則是透過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培育我們清明的心智、意志力及寧靜的心境。

正見與正思惟是屬於慧學的內容。正思惟是能愛護一切眾生,捨己離欲的正確思惟;正見是對事物的如實知見,我們常說「有正確的觀念引導,始有正確的行動」,正見是我們在實踐八正道生活時的首要基礎,有正見的引導,我們就可以遠離自私、瞋恚、慾念、暴力等不安的束縛,達到不偏不倚的中道德行生活。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24期專欄「春風化雨」:〈佛陀的宗教態度(二)〉

什麼是「四威儀」?

190_class_cover
「具四威儀也」就是要具足「行、住、坐、臥」四種威儀。

「行」像風一樣,不可以很大聲、吵鄰座;「站」時像松樹一樣挺直;「坐」時像一口大鐘,穩穩安坐,不能像猿猴般躁動;「臥」要吉祥臥,像弓一樣,也就是側臥。這叫「四威儀」。

不論在戒堂、禪堂、講堂,在佛學院或修任何法門,有儀有則,威儀都是基本要求──這是基本教導,不可或缺。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43期「悟因法師說禪(五)—正好修行」專欄〈專輯-禪門規式〉:「具四威儀」

修習慈悲觀要如何怨親平等?

188_class_cover
我們很容易地對親人產生感恩的心情感同身受,但要對自己的怨敵,乃至所有的眾生產生親切感、慈悲心,便需要修煉調整了。修慈悲觀時要用平等和諧的心境對待所有的眾生,這亦是在禪修時我們一再提醒、修煉的心態。所以禪修後要修煉慈悲觀,禪修用功是清明不愚昧,並保持平等心,不在貪與瞋的兩極端間擺盪;現在修習慈悲感恩,更要秉持平等和諧的心境來對待一切。

如果還在禪堂,只有觀想所緣就無法把持平穩平等的心,一旦走出禪堂,怨親映現,心境將更是激盪而難以掌握;所以這種修煉是不可少的,在禪修後,要緊接著修煉心境的開展,這是回向心,開展心、發願心、分享心的修煉。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77期《生活中的緣起:現觀智慧(上)》專欄<春風化雨>:「感恩發願:修慈悲觀」

什麼是懺悔?

186_class_cover
什麼是懺悔?

懺,是「懺摩」的簡稱,意譯為容忍、寬恕,是指有了過失,請求對方容忍、寬恕。

悔,即「說罪」,陳說罪狀的意思。是認錯且明白說出自己所犯的過失,向對方承認過失。

懺悔,就是對於自己過往犯下的錯誤,深感慚愧;並且立願離惡行善,去除修行的障礙,達到降伏、斷除煩惱的效果。

《佛遺教經》亦云:「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懂得慚愧,是願意真實面對自己的人;願意懺悔,是智慧與勇氣的修學根基。「懺悔」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門。但是,從佛世時依戒律的「作法懺悔」,至大乘佛教演變出一套在時機、目的與作法上,都極為不同的懺悔法門,通稱「禮懺」。而梵唄時所吟誦的懺悔偈,就是漢地佛教進行禮懺時的重要內容。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09期別冊《還原一地的清響》專輯<還原>:「靈魂的鏡子:懺悔」

培養謙遜的涵養

184_class_cover
修行時最怕生起修行人的驕傲,自以為已得功夫,別人都在忙修瞎練,因此會變得很不合群。好比說,禪修時感到身心非常愉悅,便以為自己已經修到色界的第四禪,但是實際上還在欲界。有時,別人看持戒的人會覺得他們很奇怪,不持戒還好,持戒以後言行就變得奇怪;有的禪修者也是如此,常擺個莫測高深的姿態,盡講如何放光、如何感應等等。但是你放光跟我禪修有什麼關係呢?那都只是妄想而已。

修行不僅要修自己,還要記得「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在學佛的過程很怕過度膨脹,不知道別人在哪裡,又很喜歡別人去溫暖他,可是他連分一點點關心在別人身上都談不上。

大乘佛法的菩薩道在修智慧與慈悲,但是智慧、慈悲的背後,需要多一點耐心與方便。為什麼說修行者要行菩薩道、修菩薩行?因為你要把自己的境界放下來,回到眾生身上。如果你的境界確實很高,那麼可不可以放下來,你所講的讓我能聽懂,讓芸芸眾生聽得懂,這是需要的。再怎麼聰明、有智慧,還是要能為眾生所用,這是要練習的。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4期《微言說禪 悟因法師說禪(三)》專欄<禪的經偈>:「3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聽戒就能受戒嗎?

182_class_cover
在佛法中,聽戒並不即是受戒。佛教重視「心念、思想足以引導行為」的事實,因此一個人若發心求受佛戒,應先了解戒法,然後經由戒師的引導,依循受戒儀軌,發起最上廣大深心誓願,遍緣法界一切有情無情,願依三寶四諦戒法,斷除一切罪惡,修持一切善法,廣度一切眾生,如此感得戒體,就是受戒。如果對戒法不甚了解,僅能以虔敬的心,隨眾懺悔求戒,亦可感得去惡修善的善根薰習。

真正受持戒法,須具足四緣——「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戒法」是佛陀所制定的法規;「戒體」是在受戒時感得的,一種源自佛陀,師師相授無表色的薰習功德;「戒相」和「戒行」則是如法執持佛戒,表現在身口意上的行為。因此,聽戒、學戒實影響著得戒和持戒的了解程度,但絕不等於受戒。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3-1期「【推薦研讀】在家五戒、菩薩戒相關專文」專輯〈學戒問答〉

浴佛有什麼功德呢?

180_class_cover據大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佛說浴像功德經》所述,浴佛有十五種功德:
「一者、得淨念心。
二者、得順法心。
三者、得慚愧心。
四者、得見如來。
五者、發淨信心。
六者、能持正法。
七者、如說修行。
八者、得親近諸佛。
九者、諸佛國土隨意受生。
十者、若生人中,生大姓家;其心柔軟,人所敬重。
十一者、纔生人中,得念佛心。
十二者、諸魔軍眾不能惱亂。
十三者、於末法時能護正法。
十四者、常得十方諸佛如來恒加覆護。
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小小的浴佛動作,卻有無量殊勝功德,佛陀善巧方便,真是令人讚嘆!

◎資料來源:〈如此接近清淨—浴佛〉,《香光莊嚴》第109期別冊「還原一地的清響」專輯

皈依是面對生活的態度

178_class_cover從外在來看,皈依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其實更多的是對自己生命的一種珍惜,同時也體證我們在世間的價值與意義。

信仰不是為了誰,就是自己告訴自己要以什麼方法生活,這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與方式。而「正法久住」就是一種永續的經營,透過我個人的所見所聞而與一切生命結合,共同來經營這一段生命。

皈依,是戒律的開始,是所有典章制度的開始,也是發心的開始,更是相應於菩提心、菩薩道的。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29期《悟因法師 談戒說律(一)》專欄〈佛教戒律的人間性—1 佛教實體平台的建立〉:「從自己的生命開始修學戒律」

為何要助念?

176_class_cover

助念,即是幫助臨終的人提起正念。

據說人在往生之際,身體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風開始分散。想必當時的心境,必是驚慌恐懼、徬徨無助、六神無主,此時最需要幫助臨終之人提起正念,這就是「助念」的用意。

助念中,身旁之人以至誠懇切之心念誦「阿彌陀佛聖號」,祈願仰仗佛菩薩的慈悲願力、佛號的功德力,以及助念者的慈悲心,來消除臨終之人的恐懼,幫助提起正念,引導其安詳往生善道或求生淨土。一般稍有信仰的人,都會為往生的親人念佛或誦經,期望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善趣。

當我們正在為別人助念時,其實也是為自己助念,在練習死亡。別人用生命在為我們說法,我們就要去體會佛陀所說的無常苦空的道理,進而珍惜生命、精進用功。

生命只在呼吸間,為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繼續不清不楚地被生下來,又糊里糊塗地死去,務必要撥時間學佛。與其要別人幫我們助念開示,不如趁意識清楚時,聽經聞法,為自己助念開示,更為實在。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07期《用心過生活:生命的禮物(二)》專輯〈花落亦自在〉:「幫助臨終的人提起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