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34─為何佛陀的道法要奉行至老?

◎釋悟因

「奉行之至老」,承前文,意思是佛陀的道法必需不斷地實踐、奉行到老。為何需如此做?佛法博大精深,學之不盡,這是第一層理由;其次,經由不斷地實踐、體會逐漸深化,就能轉化為你身心的一部分,成為指導你生命方向的指引。

那先比丘這麼說,是對佛陀教法極高的遵崇。反過來說,如果佛陀的教法不能夠引導世間,他的教法自然而然就慢慢地消逝於時空之中。

這是那先回答彌蘭王所問:「那先自見佛經道可久行之?」(1) 彌蘭王問的是「未來式」,將來會怎樣這一類的尋思,「那先你本人自己能預見佛陀的經道可久行否?」未來會怎樣其實很難看得明白,於是那先換一個角度來說明,就從受學佛陀經教的人來立論,受學者覺得佛陀的道法受用,它就得以流傳久遠。

「久」,是時間的態勢。時間會淘汰一切於世間無所益的東西。所以佛陀的道法能否流傳久遠,就看受學者是否受用,並且透過時間來說明、來驗證。

「久」,意味著生命的代代相續,一代的生命有終結的時候,下一代的生命是否能延續前代的理想、意志都勉強不來。我看我們居士學佛,有的會把下一代兒孫帶來學佛,有的不會。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需接受色身在世間會消失的事實。

看到下一代能繼續奉持佛法,我是滿心歡喜,因為「生生不息」,佛陀的道法就能接續、能「久」。

這個「久」字很重要,它卻是各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圓滿。世間的變化是必然,又有各種禍端、災疫、戰亂,一起戰爭就能破壞無數建設、毀壞無數家園。

確信佛陀經道可久行之,這是一個信念,也是一個踐行系統,相信佛陀的道法對我有用,佛說世間是苦,這是真實存在,在我有生之年,我就去實踐它、通透「苦」帶給我的生命意義。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2_01-20:13-23:50。

(1)「那先自見佛經道可久行之」,見大正藏第32冊,CBETA, T32, no. 1670B, p. 715, b28-29。

供佛齋僧是法輪常轉的必備條件

香光尼僧團方丈 悟因長老尼於111年11月30日受「中華國際供佛齋僧功德會」邀請致詞開示,本日的北區供僧法會於桃園佛敎蓮社舉辦。為裨益大眾們能參與法會,開放線上全程同步直播。長老尼於開示中表示供佛、齋僧,佛法的運轉要有僧眾,更要有護法居士,並將此轉化為大菩提心,供佛、齋僧是法輪常轉的必備條件。

長老尼表示供佛齋僧,說明三寶具足在世間,每個美好、每個因緣都是您我共同完成、共同轉動法輪。應將此法會的莊嚴、神聖,藉著媒體向世界發布,台灣目前的佛教,還可以供佛齋僧,這也是台灣信佛、學佛的一個報告。並以《大般涅槃經》的經句:「一切眾川流,皆悉歸大海,若飯佛及僧,福歸己亦然。」與大眾共勉,我們是何其有幸,身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地方,在佛陀涅槃後2566年的此時此刻還能聽聞佛法,也要感謝歷來的前賢大德,認真努力開拓這條路。但也提醒,當今世界已有80億人口,佛教徒有多少人?出家僧眾有多少人?這是需要再努力、相互勉勵的。

供佛齋僧是佛教的優良傳統,能讓僧俗二眾培養福報、消除業障、積功累德的機會。今日的齋僧,讓所有見聞者、參與者,共沐佛恩、集資淨障,這是十方大眾和合共成三寶事的結果。長老尼表示供佛齋僧說明三寶具足在世間,感謝中華國際供佛齋僧功德會及桃園佛敎蓮社,幕前幕後的每位護法居士及在座與會大眾,也祈願大家明年能身安道隆,繼續恭逢盛會。

1111130-2

1111130

如何修行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168_class_cover
往生極樂如「文成印壞」

經典記載極樂世界距離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遙,但是眾生往生時是一剎那中離五濁,即刻往生到極樂世界,於蓮花中化生。道綽大師《安樂集》寫著:「譬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此命斷時,即是生安樂國時。」這是說鎔蠟作印,蠟印雖毀壞,而其跡則顯成印文,以「印壞」比喻色身的命斷,以「文成」比喻往生淨土。「印壞」是死,「文成」是「生」,即娑婆印壞,極樂文成,顯示死生是同時的。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也寫著:「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承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文成印壞」代表著往生無須經過中陰身階段,當淨業行人往生時,阿彌陀佛即手持蓮花來接引,彈指間神識來到極樂世界蓮胎之內。所以,死亡的當下,也就是往生極樂的當下。往生之時即已出離三界火宅,於極樂世界中展開清淨修學的新生之路。

往生極樂須具備淨土三資糧──信、願、行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為三要,這也是往生淨土所不可或缺的三種資糧,藕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說明信、願、行的重要。而信、願、行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依信發願,依願而行,由行顯願。「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行者必須具足信、願、行三種資糧,方可安穩地抵達極樂蓮邦。

在「信」的方面,歷代淨土宗祖師作過許多解釋,例如善導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提出兩種「信」:「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而徹悟大師(1741-1810)〈示修凈業者十種信心〉曾舉出修淨土所應具備的十種信心,即:生必有死、人命無常、輪迴路險、苦趣時長、佛語不虛、實有淨土、願生即生、生即不退、一生成佛、法本唯心。

因此,我們必須相信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法真實不虛,阿彌陀佛所發的願實無虛假,也要相信極樂世界的莊嚴,輪迴實為大苦,念佛必能往生極樂。

在「願」的方面,即是要發起欣求極樂、厭離娑婆的欣厭之心,厭離八苦交煎的娑婆穢土,欣喜地求生清淨的極樂淨土,有了這種強烈的願心,就能引導修持淨土法門的行持。

在「行」的方面,關於修持淨土法門,淨宗祖師大德依據淨土經典提出許多修行方法,其中隋代淨影寺慧遠大師《觀無量壽經義疏》中,將《觀無量壽經》所陳述諸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整理成四類:

一、 修觀往生:即修行十六觀(日觀、水觀、地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佛菩薩像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自往生觀、雜想觀、上輩觀、中輩觀、下輩觀),觀想極樂世界的正報與依報莊嚴,慧遠將之稱為「定善」。

二、 修業往生:修世福、戒福、行福等三福業。世福即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戒福即受持三皈依,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行福即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勸進行者。慧遠將此淨業三福稱為「散善」。

三、修心往生:發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

四、 歸向故生:聞淨土教說、歸依、信順其教法,於中或念,或禮,或歎,或稱其名,歸向往生之道。

此外,善導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說:「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依此提出五種正行:
一、 讀誦正行:一心專讀誦《觀無量壽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經。

二、 觀察正行: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極樂世界正報與依報莊嚴。

三、禮拜正行:一心專禮阿彌陀佛。

四、稱名正行:一心專稱阿彌陀佛。

五、讚歎供養正行:一心專讚歎、供養阿彌陀佛。

此五種為往生正行,其中「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順彼佛願故」,則為正定之業,因而以稱名為「正業」,其餘四種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其他諸善行都稱為「雜行」。

善導大師認為「稱名」最為重要,其他四種正行並非彌陀本願之行,只有稱名念佛才是彌陀本願所誓、必得往生淨土的唯一之業,故名「正定業」,因此願生極樂淨土者,「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稱名念佛取代了其他三種念佛法(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影響中國淨土思想甚為深遠,這也是目前修持淨土法門最常用的方法。

◎資料出自:釋見介,〈關於彌陀法門〉,《香光莊嚴》,127期(民106年6月),頁84-88。

香光尼僧團第28屆封山禪修圓滿

香光尼僧團第28屆封山禪修,已於11月24日上午10:30圓滿、結營。期間感謝親至封山界內護持的各組法工居士,以及各界護念供僧、供齋、提供食材與生活物資等。

我們願將一點一滴,無論是個人或大眾,所創造、累積的功德聚集起來,回向正法在僧俗二眾的身心中永續,願正法久住世間。

回向封山法工居士、發心供僧、供齋、供養食材與物資等諸善士:闔家平安、淨信三寶、福慧增上、圓成佛道。

回向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緩和、早日平息,各行各業運轉順暢,人人安居樂業,祈願世界和平、遠離戰爭,人們幸福、安穩、快樂。

回向一切眾生內在都能擁有平靜,外在都能夠享有和諧的社會,祈願一切眾生究竟解脫、共成佛道。

20221124-05

20221124-04

20221124-03

20221124-02

202211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