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
心寬面對壓力
當願眾生
心念
橋梁
《那先比丘經》釋163─無我論、無常論
◎釋悟因
「生於後世,更受新身。」做善做惡感得後世,更受新身。做善做惡的時間和承受果報的時間是不同,是兩段不同的時間。
更受新身,感召新的身體;更新善惡所在,就像更換新的工具,使用新的工具再去做善做惡。有些善於哲思的人就起了疑問:身體這樣更新,兩個時段的我,是同一個還是不同?理論上是前後相續,是同一個我;但如果是同一個我,更新善惡所在,組成的元素與之前的舊身大不相同,如此又是一又是異,一與異都是,這矛盾怎麼解釋?
這是佛教重要的一個理論「無我論」,佛陀在世時就提出,但這個理論於根性較利的眾生好懂,一般人很難理解,後來大乘佛教發展「唯識」理論,從「心識」如何認知世間才說明。
「唯識」的理論是說世間的一切是「唯識所現」。「識」,認知、了別,是我們的心的作用之一,透過心識我們認識世間,於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心識呈顯的世間「相」。「心識」就像攝影機,擺在面前的物件,透過鏡頭取相,在眼前所呈顯的一切,好像是一個一個具像的實體,然而,攝影所拍攝的「實體」,不過是顏色、形狀、大小、方位的拼湊,所有成像只是「像素」的組合。
「識」的認知作用,透過五感,眼、耳、鼻、舌、身,去感知外在世界的形相、聲音、味道、以及給我們的觸感,感覺是輕或重、硬或軟、粗或細。這些外在世界是有質量的,稱為「塵」,感知的世界有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是物質性的,意指這些六塵是以極微細的顆粒存在著。
例如,你前往歌劇院去聽一場音樂演奏會,或看一場歌劇,你聽到的音樂,是敲擊樂器揚起聲塵、音波震盪隔空而來震動你的耳膜,經過腦神經演算、轉化,你就聽到絕美之聲猶如高山流水,那是聲塵、音波、風動等元素的組合。
以攝影或聽音樂的道理去理解「唯識」的理論,就能理解器世間、眾生界,不過是色聚的組合,並沒有實體,是透過心識把它看成具象的實物了。
所以前世今生、前身今身,無論外在形象怎麼變、內在組成的元素怎麼變,前後兩個時段的生身,無法以「一或異」的命題去看,因為它們都不是實體的存在,只是眾多的色聚,地、水、火、風等元素的組合,這是佛教的重要理論,「無我」;而且,隨著時間流的推移,這些組合更是一直在變化, 這是佛教另一個重要的理論,「無常」。
無常、無我,就是宇宙世間的實相,也是我們有情世間的生命實相。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2片光碟)VTS_02_01-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