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74──生命的養分,四食:麤摶食、觸食、思食、識食

◎釋悟因

我們現在的身心,一種生命存在的狀況,事實上,它是不分色法或心法的。只是色法如果衰敗,它就得留在世間。色法是世間的,最終它必需回歸世間。

生命這有機體;它存在一種必然的的內在與外在的互動循環。

人的生命,喝水、吃飯、飲食,或者愉悅的心情,這些都是身與心的營養;包括我們做善事,對別人的善心支持、協助,內心由然產生喜悅,這種喜悅也是我們身心的營養。

營養素不斷地在滋養我們的有機體。

這個滋養我們身心的食物,依佛教的理論來說有四種:麤摶食、觸食、思食、識食。
喝水、飲食,這叫「摶食」,需要用手抓取來吃。

「觸食」,舉凡與身體有所接觸,例如洗澡,用水淋浴身體,身心會感到愉悅;冬天氣候寒冷,洗個熱水澡去除體寒,也是一件愉悅的事。乃至微細的接觸如呼吸,吸取足夠的氧氣,使得體內細胞充滿活力,流轉順暢,這都是身心的滋養,叫做「觸食」。

「思食」,是心靈養分的攝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閱讀,讀一本新書,與作者對話吸收新知、開拓視野。或者,去做一些平常很想做,或者年輕時一直沒有時間去做的事,完成心願,讓心靈得到滿足,這是「思食」。

今天我們寫經、助人,心裡都是愉悅的。寫經、抄經,即便字寫得很醜,寫了之後回看一下,心裡還是愉悅的。這意味著什麼?我活著,我可以寫經,我有書寫的能力。

我還可以去運動,隨心所欲,不用麻煩別人;如果我可以工作,有能力付出,除了賺一份薪水,還感覺到自己有用,這種有用的存在感,也是「思食」的滋養、養分。

有一位先生在家裡幫太太洗碗,結果他手會抖把碗打破,就難過不洗碗了。太太安慰他:「家裡碗很多,多打破幾個不打緊。」這什麼話呢?原來,老太太曾經告訴我說:「兒女在外難得回家,就想煮一餐全家吃,結果餐具在櫥櫃的底層,是蹲下去爬不起來。」

高齡化的社會,有高齡化社會的生活型態。你說,孩子怎不回家來侍奉?其實,兒女有兒女的天地,如果兒女只為侍奉兩老而待在家裡,我想你也會難過不安的。

最後談到「識食」,這是生命的存在欲,想要繼續活下去的生命之源。識食之欲一直存在著,只是身體健康的時候不感覺到它的存在,大概只有在生大病、色身危脆,明顯地與死神拼博時,比較能被體會。

我們與世間的連結,「識食」是最後的,也是最初的一道連結。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8(第8片光碟)VTS_04_1-01:00-05:31

賀!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華人地區佛教期刊、雜誌及其照片收藏」榮獲登錄2020文化部第二屆世界記憶國家名錄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所舉辦之「第二屆世界記憶國家名錄」紀錄遺產登錄於109年5月8日公告(公告連結),本屆共有9件獲得入選,其中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以「華人地區佛教期刊、雜誌及其照片收藏」榮獲第二屆世界記憶國家名錄遺產登錄。

本案緣於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典藏一批「菩提樹」(民國41年至78年)的期刊原件及一萬多張台灣佛教史老照片,與「華人地區佛教期刊收藏」(民國14年至80年之期刊),故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於108年3月受推薦參加「第二屆世界記憶國家名錄」提報徵選活動,5月初審,8月19日審核委員實地勘查現場資料,經過終審完成評選。109年5月13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來函公告「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評選登錄第二屆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名單。

這批「華人地區佛教期刊、雜誌及其照片收藏」,收藏之華人地區佛教期刊、雜誌,曾作為《中華民國六十年來佛教論文目錄》的素材,亦有來自臺灣佛學院辦學所用之教材及多種創刊號期刊,除了珍稀的佛教期刊雜誌之外,還保留萬餘張自1952年至1989年間佛教活動之原件照片,且清楚標示照片內的人、時、地、物,不僅記錄臺灣佛教界的重要人物與事件,也從臺灣佛教界的發展中,反映從戰後重建走向經濟起飛與民主改革的過程,對於戰後臺灣佛教界的變遷脈絡及連結世界佛教發展的過程,可謂彌足珍貴。

本次得獎將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授頒發獎牌,及提供補助資源,文化部希望未來能推動加入UNESCO世界記憶計畫之區域名錄或國際名錄,使臺灣的紀錄遺產保存工作與世界同步接軌。

本次入選文物之影片介紹:https://youtu.be/s7dLHxtzCEw
「華人地區佛教期刊、雜誌及其照片收藏」影片介紹:https://youtu.be/K7oiy90V_O8

96525398_10159724479879409_2512484223810535424_o 97202249_10159724479694409_957424136710258688_o 97966676_10159724484304409_5568456323676241920_o 96684344_10159724478434409_7904063524970692608_o 97464064_10159724478724409_7425017686117056512_o 96838042_10159724478534409_8299023662334345216_o 97066685_10159724478904409_5742049135024930816_o 96833865_10159724479339409_6144670776785108992_o 98195795_10159724480129409_7072683703301832704_o

什麼是最殊勝的修行法門?

108_class_cover

法門沒有高下,心才有高下。能夠安你的心,讓心自在、可以用功,這就是你的法門。以修念佛法門來說,《彌陀經》有一句話,「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護念你,你自己也要有那種容器來接受祂。念佛,要有信心,諸佛菩薩一定會照顧我們,不會拋棄我們。

發心修念佛法門就與念佛法門相應,同時生起善法樂住──樂於住在善法裡面。這是一種梵住,是與諸佛、菩薩、阿羅漢的修行相應的親近法。你內心會產生喜悅,心會安穩、安住,這是善法樂住。

選擇修行法門,需要我們的信心與智慧。先讓自己在修行中心生喜悅、對別人心生喜悅。一切善男子、善女人,將來都是西方極樂淨土的好同參、好伴侶!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01期《繫念彌陀(上) 》專欄<春風化雨>:「簡樸生活與念佛:精進佛三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