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就是要栽培自己,栽培自己有智慧、有熱情,人生活得愉快,活得有意義,今日比昨日進步。
要做一件長遠的大事,一定要記住「付囑」,別到自己身上就斷掉了,要把這份責任,不斷交付傳續下去。
成佛的道路上,有的成就快一點,有的成就慢一點。我們盡心盡力往這個方向走,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行為,都是我們成佛道上的資糧。
學習永遠是無止境的,「啐喙同時」意謂著有無數無數剎那剎那的最適當時機。
就在當下主動,把握當下,不是被動的等著別人安排。
慈悲是使人趨向柔軟友善的氣質。慈是「與樂」,給予別人安樂;悲是「拔苦」,拔除他人的痛苦;與樂、拔苦合起來就叫慈悲。
觀眾生猶如赤子,超越對立差別、超越種族、主義宗派、人我區隔。願眾生分享自己內心的平靜、安詳、喜樂,這就是慈悲觀。
慈悲是不瞋恨、不惱害眾生,減少與人的衝突、隔閡。
日常生活中的我們,也是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自己,當我們造作任何行為時,它就不斷成為業力,再回頭影響自己,把我們塑造成某一種類型的人。
「當願眾生」,是對眾生的悲憫,希望眾生同我一樣,得解脫、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