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愛傳下去

將愛傳下去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謝捷夫口述.王天生 何昌水 王明仁訪談

我叫謝捷夫出生於嘉義縣義竹鄉。自幼家境清寒,住的是竹編的房子,屋頂上蓋的是茅草。當颱風來時,房子像是隨時會被吹走似的,現在回想起來仍心有餘悸。

父母親是純樸厚道的鄉下人,心地善良。母親曾告訴我一則故事。我小時候,曾有個乞丐到我們家乞食,那時近黃昏,044bud-2家裡雖窮,父母親見他可憐,分給他蕃薯吃,留他住宿一晚,父親還幫他洗腳。父親待人的悲憫,喜捨之情,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我願將這份愛傳承下去。家中共有七個小孩,上有一位大哥,長我十二歲,二位姊姊,下有一位弟弟,二位妹妹,我排行中間。大哥英俊聰明,因為家窮而失學,他非常疼愛我,並鼓勵我要認真讀書,在他的堅持與協助下,我順利完成高中學業。

不幸的是,十八歲那年,大哥發生工安意外走了,就這樣,我生命中的貴人離世了。原本我計劃高商畢業後,補習一年再讀大學,如今計劃趕不上變化,人生從此變調。無法繼續升學外,我還得負起全家生計的重擔。弟弟後來因氣喘病發作而往生,本來的三兄弟卻變成獨子。

在家中發生變故的情況下,我只能提早工作養家。高商畢業後,我進入台塑公司服務,這是第一份工作,也是最後一份工作,四十年來始終如一,未曾換過公司。起先因工作粗重,我不能適應想要辭職,但從小養成刻苦耐勞的精神,為了負起家計而作罷。父親生病期間,母親照顧他及兩位妹妹,家中還有大嫂、姪子、姪女一家九口。1963年(民國52年),我的日薪十三元,要養家餬口,生活是相當困苦的。因為我做事認真而不計較工作,長官的吩咐,我使命必達,慢慢得到上司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互動,博得賞識,也奠定日後升遷的機會。後來我晉升課長,薪資提高,生活品質漸漸有了改善。

古人說:「近水樓台先得月。」在工作上,我因為贏得同修的賞識,進而戀愛結婚。當兵期間,感謝同修獨撐一家,使我無後顧之憂。在當時,生活如此困苦之際,同修願意跟隨我、嫁給我,真是我前世修來的褔氣。

2001年(民國90年),在兒子引薦下,我與同修來精舍上研讀班,經過學習與體驗,善念更加增長,並指引我往後要走的方向。這段學習是我一生中最快樂、最充實的時光,滿心歡喜以全勤完成三年的佛學課程。我時常回精舍禮佛,接近佛陀並做定課,每日念佛、誦心經、拜佛,定期小額布施,勉勵自己常說好話,做好事,遇事較能心平靜氣解決,亦不會執著。

讀班畢業之後,我要當精舍永遠的志工,修心養性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回精舍參加八關齋戒、共修,擔任服務學長、校園弘化、知賓組、花木組等。我希望有生之年,能保有健康的身體,能行、看、聽,能與同修共度餘年,共同追隨佛陀的腳步,繼續校園弘化的工作教育下一代。往生後以佛教儀式辦理,莊嚴而不鋪張,火化後將骨灰送回故鄉:嘉義義竹鄉靈骨塔與父母親同住,親近佛陀。044bud-4044bud3

開發不同的潛能

開發不同的潛能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方聰仁口述‧方妙瑛訪談

 每年農曆七月,紫竹林精舍舉辦為期九天的「盂蘭盆報恩法會暨護夏功德總回向」。大殿場地組,需在法會前作種種準備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懸掛及卸除祈福的祿位和牌位,這是活動式的設計,設計成伸縮桿與帆布模式。能操作並說明這項工作的人,就是方聰仁。

42bud-3 方聰仁最初接觸精舍的因緣,是因為其姪女。姪女在佛學研讀班初級班結業後,與班上二十多位同學相約,一起去爬柴山,姪女也邀約方聰仁一起參加。活動過程中,他看到姪女的研讀班同學們相處和樂、互相關照,當時覺得這個團體還蠻不錯的。

 隔年,2004年(民國93年)4月,佛學研讀班招生。姪女們一起遊說方聰仁。姪女們說:「就讀研讀班除了學習佛法,也可以認識很多的善知識。這裡的同學、學長都很和善。而且法師有規定,為了維護清淨校風,同學間不談政治、不做生意、不可以招會仔……。精舍是個值得親近的正法佛教道場。」

 那時候,方聰仁的大姐及二姪女已經從研讀班畢業,另外兩位姪女則是要升中級班。方聰仁看到她們學佛之後,生活找到重心,於是答應報名研讀班。

 方聰仁的姪女們也鼓勵他到精舍培福。於是他加入花木組,每週固定與花木組志工忙進忙出,植栽養護、更新庭園景觀等。方聰仁為了瞭解更多照顧花木的知識,還主動報名參加高雄市長青學苑的園藝課程。

 讓人感動的是,在2004至2005年(民國93至94年)精舍大修繕期間,方聰仁與謝捷夫、林富山及洪長名幾位學長,放下退休後舒適的生活,一起化身為工地小工。每天將修繕工程的廢棄物搬運丟棄;將尚可利用的資源抬至倉庫,回收再利用。那一段當小工的志工日子裡,這幾個夥伴經常都是「灰頭土臉」的。

 每年開學前,精舍會邀約研讀班同學返校,打掃教室並打腊。這個時候,方聰仁便帶領著同學,為精舍大大小小、各個空間的地板打腊,磨得亮晶晶的。

 方聰仁也是法師的救火隊。他年輕時,母親會將家中大小維修的任務交付給他。因此,只要精舍的物品有損壞時,法師會先找他去檢查,看看是不是有辦法處理。他總是會把許多事搞定,諸如:門鎖損壞、水龍頭漏水、電風扇的扇葉無法運轉、脫水機的脫水槽被卡住……等等。此外,他也利用時間,陸續將水電倉庫裡的物料做好分類,以利取用。

 紫竹林精舍為了宣揚「境教」,在整體景觀設計時,以《法華經》為依據,設計出的景觀也在「說法」。如此美意,卻難免不足,原來,當初精舍的建築設計並沒有「無障礙空間」的概念。曾經多次在法會培福時,方聰仁與其他志工一起合力抬著坐輪椅的老菩薩進來精舍禮佛。幾次聽老菩薩們感嘆的說:「以前身體狀況比較好的時候,可以自己用雙腳走進來;現在年歲大了,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了!」

 因此,方聰仁起了個念頭:「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自己、家人、志工們或來寺禮佛的信眾們,慢慢會遇到類似的情形,會有同樣的需求。」看著耆闍講堂牆上「利益眾生」的牌匾,心想著:「如何完成無障礙空間的設置,讓大家無障礙的回來精舍禮佛。」

 靠著奮勇當先的精神,方聰仁認真的以「一指神功」查遍所有公家單位的網站,搜尋相關的訊息與資料。思考著:「無障礙坡道要放在哪裡?高度與坡道如何延伸,走起來才安穩?使用什麼材料才適合?下雨時會不會滑?如何方便拆卸、組裝又好收藏?」最重要的是,還要合乎法規及安全考量。最後,他以堅定的信念一一克服。

 方聰仁找了歐易典學長協助,將蒐集的資料繪製成設計圖,並向監院自晟法師提出解說。於是無師自通的他,經歷一番波折,終於完成「無障礙安全坡道」的設置。現在,每一次精舍的法會,花木組的志工們會一起出動,同心協力的組裝無障礙坡道,以方便每位來寺禮佛共修的人。

 經由法師鼓勵,方聰仁自費申請「無障礙組合坡道結構」的專利,並取得專利號碼M480573。這是他生平第一次的專利申請。他發心將這個專利使用權,無償提供給紫竹林精舍及香光尼僧團各個分院使用。

 方聰仁說:「很感謝紫竹林精舍多年來給予的培福機會!謝謝監院法師及大眾法師,讓我藉由培福開發了自己的潛能,也改變了自己的習性而增長智慧!」他期望自己和大眾,接力的維護紫竹林精舍這片人間淨土,讓更多人來到這裡,繼續學習與成長。42bud-142bud-2

生命更有意義

生命更有意義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詹麗守

 我出生彰化縣永靖鄉,從小成長在重男輕女的大家庭。

 我的祖母訂下家規:男的用公費讀至大學畢業,女的用公費讀到小學畢業。記得國小老師來家訪,雖向阿嬤說:「麗守是個讀書的料,要好好栽培。」卻改變不了阿嬤的想法,因為女孩子將來要結婚生子,多念的書是用不到的。不願屈服的我,國小四年級開始到田裡撿稻穗,下課時間紡草繩代工,賣家中自種的蕃茄,寒暑假到員林台鳳工廠打工,賺取微薄的工資存到郵局。從小我沒有半毛零用錢,一路都是靠打工完成自己的學業。

 每天早出晚歸,務農維生的父母,沒有經濟自主權,他們的酬勞只換來三餐溫飽。我從不怨父母,只期望能擺脫「畢業就到工廠做女工」的宿命。一次陪考,成了無心插柳的因緣,我考上二專,改變了我的一生。當時爸爸不同意我繼續升學,二專註冊那天,任我百般哀求,好話說盡,他依然堅持,一句話也不回。眼看著註冊的時間逼近,正好堂姊路過家門,打破了僵局。她對爸爸說:「麗守想讀,又是讀書的材料,不給她讀書,將來你要後悔。她甚至恨你一輩子!」爸爸終於答應,並約法三章,才答應我的升學請求。

 時代造就了我,養成了獨立不畏艱難、勤儉耐勞的人格特質。出社會後,我擔任會計工作,婚後育有三女。為了養家活口,我南征北討,全省走透透。有一天,辛苦賺來的錢被偷,幾年辛苦,化為烏有,我陷入人生的低潮。在友人介紹下,2001年(民國90年)我報考精舍研讀班。畢業後,精舍的活動,只要我有空一定參加,為了不退轉,決定將自己綁在精舍。女兒的一場病,讓我發願成為精舍的終身志工。果然有願就有力,我不僅加入文化志工的行列,還擔任研讀班服務學長,藉此溫故知新,親近善知識,增長福慧。

 中年喪子的婆婆,傷心欲絕,每天以淚洗面。因為想念兒子而魂不守舍,一連燒壞十幾個鍋子,還差點把房子也燒了。經小叔介紹,1988年(民國77年)婆婆去念了研讀班,受五戒,吃長齋,做早晚課,閒暇之餘就是念佛,相當精進。同修與二女兒,也進了研讀班。全家人學佛,把佛法帶進家裡,彼此有了共同的話題,美化了我的人生。

 學佛前,婆媳關係常擦槍走火。因為婆婆規定要準時下班煮飯,我卻常因會計結帳而延誤下班;用餐後,要立刻將廚房清洗乾淨……等等。面對強權,我備感壓力,鬱鬱寡歡。忍無可忍之時,我頂嘴幾句,隔天,婆婆就找來她的弟弟興師問罪,年輕氣盛的我,無法被誤解,立刻辯解。緊張的關係,在我們學佛後,改變了。現在,婆婆常說:「你是咱家的柱子,要好好保重身體!」而我,則是提醒自己要盡該盡的孝道。我們常常通電話,關心、問候彼此。

 在金錢方面,以前,我常跟同修斤斤計較,為錢吵架。收到超速罰單,自責好幾天;現在看得開了,下次小心,不要再犯。學佛後,懂得「不能改變的事,要學著放下」,家人都覺得我的個性改變很多。從覺察開始,調整、改變自己,生命是從一點一滴的經驗累積而來,相信只要有心,簡單的事重複做,就會成為專業;重複做的事,用心做,就會成為贏家。

 我從小就看祖母吃齋念佛,她能預知往生時至,而且往生時呈現瑞相,在我心留下深刻印象,學佛不可思議的功德。目前,我在鳳山區租地,在開心農場種植有機蔬菜與蘆薈,其餘時間回精舍參加禪修、進階課,擔任志工,過著快樂的退休生活。希望未來投入志工服務,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

麗守(左一)一家人與婆婆至日本九州合影

麗守(左一)一家人與婆婆至日本九州合影

願有生之年,追隨佛陀

願有生之年,追隨佛陀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蔡信次口述.王天生 何昌水 王明仁訪談

 他體型壯碩,個性活潑,待人親切,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1944年(民國33年)出生於高雄市田寮區,一個僻壤窮鄉。
image007-200
 蔡信次一家九口,小時候家境清寒,父母親是純樸老實的鄉下人,心地善良,務農養豬為生。信次在男孩子中排行老三,從小調皮聰明,但是不得父親喜愛,到了九歲時才上小學一年級。上學得走四十分鐘才到學校,成績都拿第一名,深獲老師讚賞。放學後,幫忙家務,趕牛吃草,兄弟姊妹的註冊費都是養豬、賣豬籌措來的。母親非常疼愛信次,鼓勵他認真讀書,對他期望特別高,她勤儉持家,大力協助,讓信次順利完成高中學業。信次曾在加油站工作,直到經營磁磚業務,經濟才大有改善,目前已將業務交給兒子經營。

* * *

 1992年(民國81年),我參加紫竹林精舍在嘉義農場舉辦的家庭生活營活動。當時我問法師:「為何人有智慧差別?為何有人出生豪門,有人卻一生窮苦?」法師輕描淡寫的回應:「不要和別人比較,和以前的自己比較就好,今天有比昨天進步就對了。」這是我學佛的因緣。

 當時報考佛學研讀班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據說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同修考了四年都是備取,這激發起我報考的動力。

 於是1993年(民國82年),我和同修一起去報名,而且都錄取了。五十歲開始學佛,在浩瀚法海中,感受到法喜。我順利完成佛學課程,也改掉生意上交際應酬的不良習慣。

 母親享年一百零三歲。曾於九十二歲跌倒骨折,自那時起,我就發願不出國、不出遠門。從小,母親非常疼愛我、照顧我。她老人家平時住嶺口大哥家,為了方便照顧,我每月定期回老家陪伴,並下跪餵食燕窩,如烏鴉反哺,十幾年不間斷。有一天,我按平常作息下跪餵食,母親竟然倒在我懷裡往生,表情安詳。那時,庭院開滿白色火龍果花,非常壯觀;喜鵲造訪,奇妙殊勝,彷彿阿彌陀佛來迎,真是不可思議。

 回憶母親在世時的種種,未曾學佛的她,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從不罵人,不曾罵媳婦,不造口業。這是最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或許是清淨口業的功德,讓母親得以高壽安詳往生,在現代社會這是非常殊勝的。

 我小時候調皮不懂事,放學後幫忙趕牛吃草,看到螞蟻窩會拿棍子去破壞。我參加了研讀班,了知因果,發願還債。我每日做定課,回向給曾經被我有意無意傷害的眾生,請求他們原諒。並鼓勵公司員工至精舍學佛,每月加薪一千元。

 現在我在精舍當志工,擔任服務學長以及事務組、進階課程總觀照。只要是護持精舍之事,我都願意出錢出力,任勞任怨,只願佛法永傳世間。我願有生之年,身體健康,我願與同修共度餘年,一起追隨佛陀的腳步,協助精舍推廣佛學教育,淨化人心,讓社會更祥和進步、更安定快樂!12341572_920927701277947_51741195163841636_n

一張黑得發紅的臉

一張黑得發紅的臉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陳駿耀口述.王韶蓉訪談

buda36陳駿耀是劇團的團員,也是精舍的志工。多年來,他定期參與燈具、空調冷氣保養,活動時的指揮交通,也常見他的身影穿梭在車陣中。參與精舍「第一等劇團」的表演,是研讀班開學典禮的重要節目。每次演出,一齣戲得排練三、四個月,每週一晚上排練。駿耀總是風雨無阻,不論戲份輕重,準時到場。從一國之君到流落乞兒,他都演過。六十歲的一張臉,常滿臉通紅,那是因焊接電工的職業關係。紅通通的一張臉,曾在一個星期內被交通警察誤以為酒駕而攔檢三次。

訪談中,駿耀帶著滿滿的笑意,說著他的生命故事。

「我的父母各自有一段婚姻,也有孩子。之後二人再共組家庭,生下四兒一女。」駿耀上有兩兄一姐,下有一弟。家貧,母親早早過世,弟弟送人。少了一口吃閒飯的孩子,生活還是艱難,在戲班子吹嗩吶的父親決定賣兒換飯,七歲的駿耀還不懂世事,就此,在一個三女無男的討海人家中,展開養子生涯。

沒想到,過門才半年的養母懷孕了,隔年生下兒子,駿耀成了家中的二等人。許多的雜工、責打、苦難等,堆積成兒時的記憶,被毒打、被誣陷偷錢,是常有的事,任憑再三喊冤,也只是招來屁股開花的不堪往事。勉強捱到國小畢業,駿耀跑去當汽車板金學徒,三年四個月的日子,常常被敲頭、打腦的。他只能含著淚水,告訴自己:「無論如何得把功夫學成,才能自立!」十來歲的年紀,從高雄一路往北,新營、嘉義、台中都有他流浪的足跡,過著沒有身份證的日子,只因養家不肯給。

駿耀退伍後,認識了太太,結婚四個月,夫妻倆被趕出門。想做生意,回家求養父作保,被一口回絕。幸得丈母娘拿出老本相助,夫妻倆開了家小理髮廳,太太幫人理髮,他當板金工,夫妻一起打拼,生活逐漸安定稍有積蓄,駿耀卻因賭走上負債路。省吃儉用幾年,終於還清負債。

有一次,養母罹患怪病,四處求醫不見效果,經人指點某宮廟通靈的乩童有辦法,駿耀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前往,說也奇怪,病竟痊癒。於是他成了此宮廟的信徒,背著殘疾無法行走的通靈人,上山下海,四處看風水、陰陽宅、揀金,這一背就是二十多年。

2007年(民國96年)鄰居大力推介駿耀來讀研讀班,還熱心替他報名。社會上打滾這麼多年,尤其在宮廟待過二十多年,什麼人沒見過,什麼樣的事沒經歷,為什麼駿耀會在義理淺顯的研讀班讀完三年,畢業後還願意留下來,還領那麼多的工作?是什麼打動他的心,讓他有了這份堅持?他回答:「讀台語研讀班,學員的年齡普遍較大。一百多位同學,常常七嘴八舌、鬧哄哄的高聲談笑。授課法師看著這一群老學生,輕聲細語的問:『各位菩薩,可以輪到我說話了嗎?』」法師這樣的涵養,這樣的縮小自己,讓看慣社會上處處自我膨脹現象的駿耀,深深地折服。

「研讀班三年的學習,最大的改變是懂得珍惜時間,隨緣的面對事情、處理事情。」佛教講的是心靈的轉念,當念頭改了,事情就跟著變化。過去個性較衝動,現在能「想一下」再做,就這麼個「想一下」即轉念。

「過去在宮廟的歲月,讓我感受到『人生海海』,上台演台上的戲;下台演人生的戲,都得好好演。角色沒有大小,只有認不認真。」駿耀說他非常珍惜能夠在精舍上課、培福、演戲的因緣,因為「與諸大善人齊聚一堂」,生命可以更上進、更發光與發亮。眼前的他,一張黑得發紅的臉,透著亮光,好亮!
—————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傳真:(07)725-4950
http://zizhulin.gaya.org.tw/

在拈花惹草的世界裡

在拈花惹草的世界裡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馬藝真 口述.宋滌姬 陳美容 林淑美 吳麗華 訪談

我叫馬藝真,今年55歲﹙1961年生﹚,出生於高雄市新興區,是家中的長女。上有三兄長,下有一個妹妹。爺爺是花農,自產自銷。於母親懷孕期中,我就薫習花花草草的世界,也造就今天的「拈花惹草」的天地。

ma200我與任職軍官的丈夫,育有二女,家庭幸福美滿。先生給了我自由的空間,在花藝中盡情揮灑。29歲那年,三哥突然往生,激起我對生死的探究。一次因緣,步上學佛之路,親近香光尼僧團高雄分院紫竹林精舍。二十年來,我不跑其他道場,每逢法會或節慶時,只要能力所及,都以花藝與大眾結緣。

三哥意外往生後,時常出現在我的夢裡,不知他去了哪個世界?過得好不好?心裡的惦記,化成一次次的探索行動,我曾以牽亡、觀落陰的民間儀式,找尋他的踪影,卻無法解除種種疑慮以及對親人的那份掛念。由於觀世音菩薩的指示,從一個「施」字開啟與紫竹林精舍的因緣,把我推向學佛之路。是宿世的因緣吧,讓我看到佛像就生起歡喜心,聽經聞法更讓我對人事物的看法慢慢改觀,身心逐漸平穩。

1996年(民國85年)在研讀班期中,師父知道我開花店,法會期間鼓勵我來佈置大殿、大講堂的花,那時的我還沒插過大場面的經驗,擔心會壞了事。求好心切,變成過大的壓力,師父告訴我:「插花可以攝受眾生,又能供養諸佛菩薩。」於是我便向佛菩薩祈求、發願,讓自己智慧增長,發菩提心。後來把煩心轉為正念,又聽到信眾對莊嚴花藝的讚嘆,掙扎的心終趨平息。

插花是與大眾結緣的橋梁。以前,我的個性不是很好,易與人對立。近十年來,處理事情的方式改變了,較能接受不同的意見,心較柔軟,不再我行我素,做事越來越順利,法緣也變好了,深深感受到佛菩薩對我的眷顧。我要以佛法對治瞋心,要廣結善緣。正如紫竹林精舍是一處法華道場,常不輕菩薩佇立在那兒,提醒著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自如

自如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馮綉 口述.周碧玉 訪談

32-b-1某個星期一的傍晚,整條高雄市二聖路擠滿了下班的車潮,氣爆後的重建工程仍持續著,很多人必須趕在限定時間內通過災區。此刻,天空還飄著細雨。

八十四歲的馮綉,是從精舍落成之後,就在大寮組培福的居士,持續至今二十三年,法會的很多菜色都出自她的雙手,她是負責煮鹹湯。

精舍舉辦盂蘭盆法會第五天,2014年(民國103年)7月31日晚上九點三十分,馮綉仍沉浸在龍華會的唱誦法喜聲中,回家路上發現有警察四處站崗,空氣中瀰漫著不確定的不安。沐浴更衣後,躺在床上的馮綉,被突然一陣天搖地動驚醒,伸手不見五指,往外看去,巷裏人車四處逃竄。不遠處的火光,伴隨著陣陣爆炸聲,喚起小時候日軍空襲的記憶。

摸黑下了樓,馮綉和鄰居坐在騎樓,口中念著佛號,靜靜地等待天明。這時的她,不知道遠在台北念書的孫子正透過電話、網路,哀求著朋友、里長,打探獨居阿嬤的安危;更不知道女兒、女婿騎著車,繞過半個高雄,只為進入災區,找尋母親的下落。隔天在女兒、女婿的護送下,馮綉繼續參加法會共修。那天,僧團的方丈悟因長老尼連夜趕到高雄,為氣爆的亡者、生者開示,祈願大家相互支持,遠離恐懼。

馮綉說:「佛菩薩的加持,在我們所不知道的地方。」一開始,馮綉的培福純然是對精舍的無私回饋,完全沒有想到,這樣的一片發心,日後竟在邊做邊學的付出中,為自己帶來無量的喜樂。馮綉1990年(民國79年)就讀佛學研讀班,學佛是在變動中,尋求安心之道,因為有信仰,所以有熱忱;因為有熱忱,所以肯付出;因為肯付出,所以能踏實;因為踏實,所以能安心。

要端出一千份的熱湯,從煮一鍋的熱水開始,腳踏實地踩出每個步伐,馮綉一直是無畏無懼!她的自如,一如長年的培福,能到達什麼樣的美麗境地,相信佛陀會告訴她!32-b

黑面的月娘

黑面的月娘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陳春月口述.周碧玉訪談

bsa01紫竹林精舍是一座蘊藏豐富生命力的大觀園,特別是「人和食物」的故事俯拾皆是。在忙碌的廚房中,最能顯示出人與人的關係是多麼的緊緊相扣。

一般人印象中的素食是充滿油耗味,或以素雞、素鴨、素火腿作為蛋白質的替代品。但是,只要與精舍法會時的炒麵相遇,必定會愛上素食。桌上十道變化多端的菜餚,其中炒麵算是桌上的長青樹──陳春月就是負責的典座。

那天我們爬上精舍的僧寶樓拜訪陳春月,只見地上的水漬,知道有人在拖地。打開小佛堂的門,正和春月打了個照面,拖地的人就是她。她搖晃著滿頭白髮,手裡拿著兩支拖把,像極了武功高強的俠女。乍看嚴肅的面容、銳利的雙眼,叫人難以親近,這是大伙兒對陳春月的第一印象,她是1992年(民國81年)佛學研讀班的畢業生。

春月說:「以前大家都叫我『黑面仔』,講話大聲,又愛生氣,師父會叫我到一邊,告訴我脾氣要改。」培福的夥伴們說:「春月是面惡心善,對精舍貢獻良多。」春月默默做好份內事,除了法會典座和清理打掃,連平時共修都提早一個小時來報到。遇到不如法的事情,頂多是仗理直言,據理力爭,不到最後關頭,她不會輕易鬧脾氣。

炒麵像在修行,為了炒出最香、最美、最好吃的麵,春月學會忍耐、行捨、傾聽和包容。在大火快炒下,她未曾停止思考:「如何透過這盤麵表現紫竹林的精神,讓來寺的人感受到精舍的一份熱忱。」突然間,我小小懂得為何有人對培福執迷不悔了。

培福居士像一顆顆寶石,隱藏在精舍的每個角落。當你帶著一顆柔軟的心、一雙天真的眼,便能見到活寶石現身於娑婆靈動的世界。

紫竹林精舍 陳春月居士

紫竹林精舍 陳春月居士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傳真:(07)725-4950
http://zizhulin.gaya.org.tw/

在十字路口徬徨時,找到正確的方向前進

在十字路口徬徨時,找到正確的方向前進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林茂森口述.陳棟樑訪談

  我帶的成功國小,班級接受紫竹林精舍的晨間心智教學約有三年。參與心智教學後,我會請學生在當日的聯絡簿寫下課程的「內容與心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知道不同面向的生活經驗、做人處事的態度外,也會試著把這些道理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互結合,進行反芻、省思,檢視自己的行為與思想。

  學生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雖然剛開始不至於看到很明顯的行為改變,但經由每週志工老師的循循善誘,或以時事、繪本的講授,或以藝術的薰陶,我都能感覺到學生在認知、情意以及態度上的修正;對他人也較能發揮同理心,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

  非常感謝紫竹林精舍的法師帶領這群老師們精心的規劃多元、豐富的課程,開拓孩子的視野與面向,並提升孩子的品德與涵養。我在孩子的聯絡簿上閱讀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價值觀,依課程的主旨給予孩子回饋與讚賞。品德的涵養非一蹴可幾,其成效更非數字能說明,但我相信學生在面臨是非抉擇的時候,他的心中會浮現一把尺,而這把尺是來自於曾經教過他們的老師所引導出來的行為準則,讓他們在十字路口徬徨時,找到正確的方向前進。

當孩子受益了,就是一輩子的事

當孩子受益了,就是一輩子的事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蔡忠和口述.曾淑珍訪談

  福誠國小是在2006年(民國95年)開始接受心智教學,我真正深入接觸而了解是在擔任輔導主任那二年。每週四晨光時間,我總會走訪四、五年級上課的各班,觀課及照相記錄生命教育及心智教學活動,這段時間是福誠孩子最開心的日子。

  看見紫竹林精舍的志工老師們紛紛來到教室,或指導孩子學習調息靜心;或指導孩子口說好話、身行好事;或與孩子討論心情溫度計;或與孩子探索習性的秘密。志工老師各顯本領,以口述、或簡報大展身手,把孩子的目光與心,緊緊抓住!介紹台灣的名山風光、高雄鄉土的街景樓舍、故宮典美的收藏、知名畫家的大作,這些分享都成了孩子成長的養分,多麼用心的備課。這些內容豐富福誠孩子的心靈,更擴大孩子生命的視野!

  心靈的教育很難一蹴可幾。若要問我這堂課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轉變?我想它很難具體量化,但當孩子受益了,就是一輩子的事。當我看到福誠的孩子,臉上綻開快樂的笑容的學習,感受到孩子溫暖善良的心意,或聽到福誠的孩子到國、高中後受到老師的讚賞,這一切就是我們最大的渴盼,也是我們最大的成就。所以,衷心的感恩紫竹林精舍的師父們發心推動心智教育,謝謝義工老師們奉獻付出的善行,讓社會、校園充滿慈悲與智慧的養分,滋養著我們的孩子!

  福誠的孩子在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氣息的薰陶下,茁壯成長。歷經十年的心智教學早已成為福誠校園文化的一環,最高興聽到國中的老師說:「你們福誠的孩子很乖喔!」到學校來上課的老師也會說:「嗯!福誠的孩子比其他學校有禮貌!」這些真心的讚美,讓我們與有榮焉!除了歸功於平日福誠老師的指導外,真要謝謝心智教學志工老師的身教、言教所帶來的影響。

  每學期課程結束的期末座談會,紫竹林精舍的志工們都能與學校對話、檢討。學校曾提出「戒定慧」的佛教名相,容易讓人有刻板印象而提出質疑,所以建議修正之。下一學期,即修改為「愛護力、專注力、抉擇力」,不旦符合教育理念的名詞,對於志工們極佳的效率,更是令人讚嘆。

紫竹林精舍--心智教學

紫竹林精舍–心智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