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林樂齡學堂 111年度第三期開課了

香光社區關懷據點紫竹林樂齡學堂,第三期開課兩班,7月~9月,計10次課程。全方位的課程,提供健康促進、關懷陪伴、共餐服務、社會參與,共學活用手心腦,共享養身寬心活動。

週五班於7月8日開始上課,謝淨舒老師與鄭莉潓老師帶領,體適能結合腦適能的課程。體適能以有氧訓練為主,搭配腦適能桌遊訓練課程,透過長輩們彼此互動,促進長者認知能力活化與社會參與。

首先唱跳律動身心,老師帶動活動筋骨,舒展身心。而長輩們無論音樂節拍是快、是慢,竟都能跟上老師的動作,真的是讓人佩服。接著記憶訓練,緊張刺激的桌遊遊戲。從記憶大考驗、反應遊戲、賓果連線,大家玩的不亦樂乎!

就在笑聲、驚呼聲、扼腕聲中,時間匆匆的流逝,大家互約「下週一定要來喔!」活到老,健康到老,終身學習樂悠悠。
1110713-01

1110713-02

今夜,伽耶山的我們彼此相連

釋見寂

走過彷彿按下暫停鍵的大疫三年,需要一點療癒的開關,讓擔任志工的自己知道,還能相聚在伽耶山基金會印儀學苑,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

疫情趨緩,基金會志工團在6月27日舉辦電影《親愛的母親》特映會,感謝輝洪公司贊助,有志工與親友近50人共享文藝的夜晚。

《親愛的母親》描述一位醫生女兒,在父喪之後基於照顧義務,安排母親到都市共住,彼此在生活中或大或小的適應衝突,最終累積成令人悲傷的結果。

特映會上多位志工拭淚,尤其是兩位女主角的精彩片段,多少看到自己或家人的影子。映後座談中志工們踴躍回應,志工重三有感而發提問,面對年老親子的糾結,究竟是誰來適應誰?而淑玲學長自認與片中的母女皆有相似經驗,在變老的過程能否身心平衡度過考驗,與自我觀照的能耐有關。而長期照顧父母的士銘學長,感同身受地說陪伴就是用心與耐心去試,不會完美無瑕,在其中真實體會因緣生滅。

基金會晚緣專案在大台北地區培訓志工,進行高齡長者的心靈陪伴,邁入8年了。根據我的觀察,年邁長者真正的需求,是一種子女不容易對焦的感知。解決生活表面的不適與事物問題,是具體而容易的;然而,隱藏在長輩們的抱怨或沉默背後,多是難以理解的孤單和羞於啟齒的無助。高齡社會裡的長照政策,縱然能減輕家庭負擔、補充照顧網絡,面對父母老去的事實,隨著相處情節、壓力、變數的沉積,每個子女要作的功課,幾乎是生命中最糾結、最困難的一章。

人間親情衍生的照顧問題,源頭就是各有立場的「愛」;然能解決問題的,也唯是「愛」。若要回答天下長者們最需要什麼,也許就像小時候,父母無條件的陪伴。下一次,當父母開口說沒關係、你們去忙的時候,是否可能多點停留,告訴他們不忙,就讓我多陪在你身旁一會兒吧!

感謝所有志工,秉持志願服務初衷一路同行。生命學習的路上,悲傷可能會繼續,在彼此相伴中,連結內在的慈悲;困難依舊會發生,在用心付出中,望見醒覺的智慧。

因為志工與電影,伽耶山的我們,更深地相互理解、彼此相連。

1110627-01

1110627-02

1110627-03

1110627-05

1110627-06

1110627-07

安慧學苑2022光在心自在人文講座

國內外近六百人報名 創下講座記錄
一同跟阿德勒學溝通 邁向幸福之路

安慧學苑2022光在心自在人文講座第五場,「通往幸福的一堂課:跟阿德勒學溝通」,邀請高雄凱旋醫院陳偉任醫師主講,6月25日以線上及實體同步進行方式,吸引全台各地,以及日本、馬來西亞、香港、中國等地學員參與。監院自正法師致詞時表示,這場講座近600人報名,創下安慧人文講座記錄,從中看到大眾對於人際關係與溝通,以及追求幸福的勇氣與渴望。學苑將繼續關懷、構思主題,鼓勵大家持續回到安慧學習。

安慧學苑監院自正法師,在一開始詢問大家,為何報名這場講座,讓大家選擇關鍵字:1阿德勒溝通術、2人際關係、3幸福,自正法師表示,從大家的答案可以看出,在現實生活中,大家對增進人際關係與溝通技能的渴望。

安慧學苑2022光在心自在人文講座第五場,「通往幸福的一堂課:跟阿德勒學溝通」,邀請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陳偉任主講,由於主題特別,吸引國內外包含全台、日本、馬來西亞、香港、中國等地民眾報名,其中不乏醫院醫師、藥師、護理師、臨床心理師、大專院校及各級學校教師、社工員,以及各行各業的大眾。主講者陳偉任醫師講演生動活潑,與學員互動熱絡,有趣問答讓人印象深刻。

由於阿德勒心理學,非病態心理學,加上易理解、易投入,很容易在日常中使用。生活上充斥著鳥人鳥事,而這些可能都是壓力的來源!阿德勒名言:「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重點是把角色扮演好!陳偉任醫師分享,阿德勒人際溝通術「停看聽走」四個步驟:「停」止失控的情緒、「看」看是誰的問題、「聽」懂彼此內心的想要,「走」出互動的新選擇。許多學員紛紛在聊天室留言,相當受用!

陳偉任醫師提出,人際互動,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調節情緒可以透過日常練習,比如腹式呼吸、肌肉放鬆術、正念等練習;在處理事情上,運用「課題分離」,分為自己、雙方、別人三部分。如果是自己,則不被他人干涉,要領為避免情緒失控、自我探索、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如果是雙方,則放棄爭辯,要領為合作與雙贏、需要社群感;如果是別人,則不介入,要領為橫向關係、同理心、行為目的論、給予選擇、自然/邏輯結果。

陳偉任醫師分享,阿德勒名言:「重點不是你天生擁有什麼,而是你如何活用這些東西」,既然離不開江湖,就好好善用江湖!透過使用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改寫生命劇本,扮演好各式角色,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格。

二個小時的講座,陳偉任醫師專業的講演,與學員問答熱絡,最後,講座在陳偉任醫師送出一張幸福車票,祝福大家搭上人生的幸福列車中,劃下句點。

安慧學苑自2018年舉辦人文講座,每年都以香光尼僧團的年度法語做為主軸,設計一系列講座,邀請各領域的專業人士演講,每一場都吸引數百人報名,此場講座近600人報名,創下安慧學苑人文講座報名記錄,實際參與人數有300多人。監院自正法師表示,學苑將持續關懷大眾所需,構思人文講座主題,在疫情時代,透過講座安定人心,並從中找尋生命的智慧。

1110625-03 1110625-01 1110625-02

一堂收拾、收納的收心課

香光尼眾佛學院執事教育課邀請印儀學苑見洵法師講授──「收拾、收納、收心」。除分享整理環境、空間收納的小技巧外,並透過分組遊戲,讓同學彼此觀察,練習尊重自他差異。

在課程中,授課法師讓同學分組進行穀物分類,從中練習收拾、收納,更重要的是打開眼界,去觀察與理解,自他不同的做事方法,乃至個性與價值觀。即便是聽到相同指令、目標,擁有同樣的物品和工具,每個人仍有各自的解讀和反應,當中就展現出各自獨特的修行樣貌,整理心的下手處就在這!從觀察到發現,接著就是要對治習氣。

當能覺知自己是哪類行者時,改變的契機就在眼前了,例如:
1. 貪行者:習慣覺得什麼都可能有用;就練習總量管控,定期檢視並篩選。
2. 瞋行者:習慣不喜歡麻煩先丟再說;就練習環保惜福,想想其他的用途。
3. 痴行者:習慣不經思索而隨意揀擇;就練習慢點決定,多審視評估物品。
藉行者樣貌,檢視我們心念傾向,其中並無好壞,只是讓自己更認識自己。

最後,見洵法師分享生活細行的養成,來自三個面向的練習:一是關注自己的身心;二是關懷他人;三是關照環境空間。

當觀察到自己身心不平穩時,透過整理外在的空間,同時也將整理出自己的「心空間」。我們的內在世界和外在環境往往是息息相關的,如同碗裡的穀物,當內在糾結混亂一片時,外在世界往往也是凌亂的。在課程中,同學們不僅學習整理外在空間,更練習打開心的關照面,在每日所遇見的人事物當中保持覺察,透過正念收拾與收納,並整理自己的心。

1110605-01 1110605-02 1110605-03

安慧學苑2022【光在心自在】人文講座

安慧學苑講座首度線上及實體同步
講師楊士毅人生的第一場線上講座
苦的修練內含洋蔥,感動現場學員
黑暗背後的苦有光,得以照亮黑暗

安慧學苑2022【光在心自在】人文講座,5月21日邀請剪紙藝術家楊士毅老師主講「用美好心意與世界相聚」,吸引百餘位學員參與。監院自正法師致詞表示,因疫情緣故,首次以線上及實體同步方式進行,希望大家心靈依然能夠健康,持續發光發亮,用利己利他的美好心意與世界相聚。

今日講座由剪紙藝術家楊士毅老師主講,一開場以大學時期的攝影創作,分享黑白對比、苦悶的風格,與近期的剪紙風格大大不同。楊士毅老師提到小時候家境不好,寄人籬下十年期間,經常被打被罵被看不起,在成長期間累積許多怨恨和憤怒, 這些黑暗的過往,卻成為作品的靈感,也因此獲獎無數!他發現,黑暗背後的苦,其實有光亮!

楊士毅老師分享獲得林懷民老師的「流浪者計畫」贊助,前往黃土高原進行藝術創作旅行,發現充滿喜悅、溫暖與光明剪紙的作品,竟是出自一名生活極為困頓的年老大娘手中,大娘最常創造的角色是新娘,因為她人生有遺憾,沒有好好當過新娘,經常被施暴,但大娘知道,遺憾是人生的必然,把負面必然化為光亮的必然,關鍵就是——把別人放在心裡!於是有了愛與祝福的能力。

這是楊士毅老師生命中的第一場線上講座,楊老師在講座中,改變原本準備的資料,脫稿分享許多成長故事,以及面對苦難的思維方式,感動線上及現場的學員,有些學員感動得落淚,紛紛在聊天室留言回饋!

楊士毅老師在講座最後,開放學員QA時間,分享自己遇到苦難時,不是去對抗,而是利用苦來修練!楊老師勉勵大家,不要白白受苦,當我們懂得利用苦,苦就有了光亮!生活很辛苦,但不能阻止我們成為快樂的人!

今日講座,在精彩問答中劃下句點,大家相約6月25日,下一場講座再見!

 

學員心得分享一/撰寫學員:黃玲玲

剪紙藝術家楊士毅,用他的生命故事,闡釋生活很辛苦,但幸福可以很簡單。

楊士毅老師曾經歷經成長時期的困頓,由他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真實回到那個時空與情境,聽者也可感受到那種難以承受的苦迫,彷彿見到那無法看到光明的隧道。

然而,他因著母親的教誨與老師的關愛,讓他走出黑暗的隧道,看見光明與美好。

我覺得楊老師的生命故事,對一般人很受用,對正在受苦的人,更有極大的激勵作用。

士毅老師用美好的心意,看待生活中的人與事,過往的困頓與苦迫,已然成為生命豐厚的資糧,化作深具生命張力的藝術作品,為自己的生命帶來深度,為社會帶來美好與感動。

疫情嚴峻的此時,大家都處在不安與焦慮中,然而,午後的講座帶來信心、希望與感動,充滿正能量。生活中的困頓似乎都成為生命的重訓,不足憂也不足懼。

 

學員心得分享二/撰寫學員:林素萍

聽完楊士毅老師的演講真的很感動,也收穫滿滿。楊老師真誠用心地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也讓人感受到他充滿愛與感恩。

今天讓我學習到如何把負面轉化成正面的光亮,以前這道理都知道,卻做不到!今天終於知道問題點在於——我內心只有自己,內心一定要有別人,就會有愛與祝福的能力,負面也很快的轉變成正面光亮。

楊老師今天也有談到理解的力量,如果我們彼此之間多點理解,周遭就會少很多的紛爭,社會也會比較祥和。

感謝楊老師為我們帶來精彩的演講與創意作品,也感謝安慧學苑的用心與志工們的付出,謝謝您們。

 

聽講學員心得分享三/撰寫學員:林佳蓉(安慧學苑志工)

【帶著初心,在生命的健身房裡修練】

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我第一次承擔安慧學苑人文講座總召的任務,內心滿是緊張,但又期待看到傳說中的阿貴老師,一個真誠「說故事的人」。

講座裡阿貴老師說,世界如同健身房,是用來訓練我們的肌肉的,讓我們成為想要成為的人,既然離不開世界,那麼就利用它,就算過程不美好,也是一種重力訓練,它將成為生命中積累的養分,讓我們成為更美麗的風景。

聽到這裡,我自問:當我走進這間,為我量身訂製的「生命健身房」,如果我只會比較與計較,做什麼都不把別人放在心裡,眼中只有自己,只關注教練群是否對我和顏善目、親切對待,或是面露凶光且惡言相向?設備是簡單配置,還是豪華旗艦?我的操練課題是簡單?還是困難?如果,我只選擇質疑、逃避與抱怨,而不願接受承擔,那麼我將只是一個,一直在等待與錯過美好風景的人!

我知道,我的選擇決定我是誰!在人生課題裡的苦,只有真正去面對問題,處理並接納它,才有機會打破自己的慣性!才能不在過去中糾結,而能著眼於,如何在當下,創造更好的未來,就不會白白受苦!我告訴自己,在困頓之中,請繼續前行,一定能發現阿貴老師口中所說的「苦的背後有光亮」,跟隨著這份光,我一定會更加靠近,那個我想要成為的自己!

疫情期間,生活雖然辛苦,但並不影響我們成為幸福的人,因為,幸福是沒有門檻的,我們依然擁有愛與祝福能力,此時此刻,我很希望大家同我一樣,能對家人、身邊的人,說出心裡的話,用美好的心意,簡單一句話、一個動作,來影響別人、影響社會,成為別人心中的貴人,美好的風景。

請帶著不變的初心,在生命的健身房裡,成為一個給予幸福快樂的人。

1110521-01

1110521-02

1110521-03

1110521-04

1110521-05

1110521-06

111學年度香光尼眾佛學院5/9-15密集禪修圓滿

台灣的五月天,正值疫情嚴峻之期,香光禪修中心見寰法師與見杰法師應邀於5/9-15至香光尼眾佛學院帶領密集禪修。行前慎重起見,由於是從桃園前往嘉義,首先完成了快篩且確認為陰,方進入禪堂。看似動盪起伏與不安的大環境中,在佛學院的禪堂裡,大家善根福德因緣俱足,開始了依著佛陀的法教,安住於觀呼吸安那般那念,單純、寂靜地內在心法的禪修之旅。

禪期間,學僧們每日漸次學習禪修知見,包括:初始概觀戒定慧修道實踐、止禪四十業處,了解禪修目的與藍圖,並從基本的七支坐法、前方便調身與數息、立禪、行禪、禪修的心態、鎮伏五蓋及平衡五根,把握禪修實修的要領,而後進入學習核心的觀呼吸四階段、十種安止善巧、初禪到四禪的歷程乃至觀禪,直至十六觀智及安般十六特勝圓滿四念住等。此外,各禪修時段,除了靜默還是靜默,或坐禪或行禪,小參、身心舒展與出坡,每個動靜語默間,無不是反覆再反覆地進行觀照呼吸的練習,持續精進不懈,終進入佳境,禪堂氛圍充滿安詳與寂靜。

結營後大堂分享畢,院長 悟因長老尼最後勉勵大眾:「禪修是讓自己看清楚太緊太鬆,進而找到平衡之道,觀呼吸本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要用自己的呼吸,映照自己的心念,調伏煩惱,練就安頓自心的工夫;出家後,不可能一直有人陪著自己,呼吸卻是一直在自己身上,藉由觀呼吸,也學著管理自己,這份能力會帶到天涯海角;天上人間,陪你一輩子。」此番師承教養撼動人心。

在惶惶疫情期間,能圓滿這期的密集禪修,充滿著感恩與法喜。

1110509-15-00

1110509-15-01

1110509-15-02

1110509-15-03

1110509-15-04

「光在心自在」公益講座–正念舒眠好生活

疫情盛行,您是否無法安眠?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關心您我的身心健康將於111年5月15日,下午2:00至4:00,推出「光在心自在」線上公益講座,邀請石世明臨床心理師主講「正念好睡眠」,歡迎線上聽講!

「光在心自在」公益講座
正念舒眠好生活

◎時間:111年5月15日,下午2:00至4:00
◎講題:正念好睡
◎講者:石世明臨床心理師

◎講者簡介:欣明心理成長中心臨床心理師
《抗癌自癒力:正念減壓8堂課》作者;《正念幸福力 : MBSR八週正念減壓,活出健康與活力》、《八週正念練習 : 走出憂鬱與情緒風暴》、《找回內心的寧靜 : 憂鬱症的正念認知療法. 第二版》之譯者

◎方式:線上演講,採用ZOOM線上會議軟體
◎參加對象:凡對講題有興趣者
◎費用:免費,歡迎贊助
◎參與方式:免報名,名額450人,額滿即關閉會議室(演講當日下午1:30開放進入會議室)

◎會議室連結方式:
1.網址

https://us02web.zoom.us/j/89396201029?pwd=ZE5vTGl4cmM0bEFrVDVHWWRqZ3ZwQT09

2.會議 ID:893 9620 1029 密碼:016235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
承辦單位: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圖書資訊中心
連絡資訊:05-2542824

1110515-1v2

八關齋戒暨佛隨念一日共修側記

155_news2_cover

馬來西亞2022年衛塞月靜修系列,從4/30拉起序幕,香光尼僧團法師接受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的邀請,於4/30在線上帶領大眾「受八關齋戒暨佛隨念一日共修」。來自馬來西亞及台灣的朋友聚集一堂,特別恭請 香光尼僧團方丈 上悟下因長老尼,為大眾傳授八關齋戒。長老尼開示:4/30正是華人農曆3月30日(月底)大布薩日,大眾授持八關齋戒,是遵照佛制的教導。加上衛塞節期間可以透過憶念佛陀的功德,來緬懷佛恩,這也是最好慶祝佛誕的方式。長老尼勉勵大眾:「2020年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們共同面對的災難,也是一起承擔的共業,此時此刻,持戒、用功,發懺悔心、慈心、感恩心,憶念佛陀的功德,遵照佛陀的教導,為自己、親人、朋友、為國家社會、為地球回向祈求,祈請諸佛菩薩、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護佑,早日度過難關,恢復平安、安樂的生活。」

接下來時段,由香光禪修中心二位法師—見寰法師、見杰法師,協同帶領大眾實修<佛隨念>。法師在早上時段,先介紹佛隨念的實修方法、步驟,之後一一帶領認識、隨念佛陀九種功德的共修:「阿羅漢、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經過一整天的薰修,大家似乎又重新回到佛陀的座下,倍感親切,溫馨。共修之後,法師也留時間回答學員所提出的問題,整個共修、學習可說是解行兼具。

最後,見寰法師帶領學員回向發願:祈願持續追隨佛陀修學,跟著佛陀的腳步前進,願意這輩子乃至生生世世,都要堅持下去;且讓這佛法的光明遍照每個角落,祈願佛法能持續不斷地在世間傳布,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1110430-1

1110430-2

安慧學苑佛學研讀班參訪香光寺及圖書館

111年4月16日下午2:30至4:30,安慧學苑佛學研讀班第36屆高級班近80位同學,因應佛教的藏經課程,由安慧學苑監院暨高級班授課法師自正法師帶領參訪香光寺及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第一站參訪香光寺,由香光寺監院見臻法師詳盡的解說、介紹香光寺大殿、觀音殿及佛學院大寮、教室等,並特別叮嚀同學們學佛要修福、修慧,讓自己成為自己生命中的善知識。

第二站參訪圖書館,由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帶領認識圖書館環境及館藏各版本藏經,介紹佛經的流傳、珍藏貝葉經;此外,安排同學們親自翻閱各版本藏經的《心經》,設計讓同學進行正念微體驗的「抄經」、「拓印」。同學們對於親身實作的活動,感到十分新鮮、有趣,踴躍參與實作,完成自己的「作品」,並分享體驗與學習心得。最後,法師送上「佛足」與圖書館法語卡,與同學們結緣,希望同學們在這裡尋訪到生命中的善知識,取得終身學習的資源。

此次參訪行程充實,同學們走出教室,透過實地參訪法寶聖地,大家皆感不虛此行、受益良多、法喜充滿。最後,法師與同學們一起在大殿前合影留念,為今日的活動畫下圓滿的句點。

lib1110416-001 lib1110416-002 lib1110416-003 lib1110416-004 lib1110416-005 lib1110416-006 lib1110416-007 lib1110416-008

lib1110416-009 lib1110416-011

111學年度上學期 線上僧院體驗營暨授沙彌尼戒典禮

一年一度由佛學院舉辦的僧院體驗營,原計畫於111年4月15至17日舉行,因新冠疫情持續升溫,只好取消實體營隊,改成4月16日一日線上課程,與學員們在雲端相會,而沙彌尼戒典禮於隔天在香光寺大雄寶殿如禮隆重舉行。

一場沒看到的電影
一日線上課程在「How Long Is Now?」一場沒看到的電影揭開序幕。故事的主角正是,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悟因長老尼。18歲那年,因為一場沒看到的電影,開啟了人生另一個方向。換上一襲長衫,走進佛門的深庭,此後的電影,由自己來主導。他秉持著「悲願、利行、和合」的信念,帶領香光尼僧團為佛教奉獻。至今,這場電影仍舊播放中,未完待續……

一炷心香的時間
疫情爆發以來,讓原本安穩的社會變得令人恐慌與不安。此刻,不管是社會或是我們個體都需要安定的力量。正念抄經,是安頓身心方法之一。
見融法師陪伴學員們靜心寫經,願在這一炷香時間所體驗的安靜、安定,轉化成最深的祝福,與一切人分享,願這最真誠的祝福,共振宇宙頻率,祈願世界平安。

The Way Out Is In
發現生命新旅程,不在尋找新地方,而在開拓新眼光!
見可法師以朗日塘巴尊者的《修心八頌》揭開修行的核心,且看尊者如何冶煉心智,站在空正見的智慧上,修習慈悲心,展現自利利他的精神。
在一行禪師的紀錄片中,可說是這八條偈頌的實踐,猶如此次營隊的目標:感恩、光明、虔敬,期待你我早日都能體會修心秘訣。

合掌如蓮
與佛菩薩的談心時間,也是給自己的修行時間,再忙,也要做定課哦!
一句佛號、咒語或是一部經典,都可以成為用功的所緣,開啟定力及智慧的前方便。
本堂課特別邀請佛學院四年級學僧擔任助教,定課實演,在雲端感受梵唄的清淨,攝受自心。

【傳授沙彌尼戒典禮】

傳授沙彌尼戒是僧院體驗營另一重點活動。
般若一學僧釋自諗,依止香光尼僧團悟因長老尼出家,今日舉行圓頂受沙彌戒儀式,院長悟因長老尼為得戒和尚,自觀法師為教授阿闍黎。
雖然只有一位沙彌尼,授戒儀式仍如禮如法舉行,這是正式成為出家佛弟子的必要程序,也代表正式進入僧團前經大眾共同認定的程序。
得戒和尚(院長)對戒子寄予厚望,一再叮囑,要成為宗教師,很多家學淵源,獨門家傳要學習,始能承擔如來家業,成為人間的希望。因此出家後要接受教育,虛心學習,從思想、生活、行誼開始陶冶,進而融入僧團,了解運作。
謝天謝地謝三光,虔敬禮拜天地、父母,感謝生我、養我、育我之恩。父母親雖然不捨,仍含淚一轉過去的守護之心,放手護持成就女兒出家修行。父母恩重,此後,好好當精進修聖道,不負出家之志。

h1110416-003 h1110416-001 h1110416-002 h1110417-001 h1110417-002 h1110417-003 h111041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