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眾入佛智 發表於 2018 年 05 月 22 日 由 香光 回覆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慎守口業 發表於 2018 年 05 月 21 日 由 香光 回覆 世間諸人在世時,舌上自然生斤鈇,所謂口說諸毒惡,還自衰損害其身。 應讚歎者不稱譽,不應讚者反談美,如是名為口中諍,以此諍故無樂受。 ~《起世經》卷第四~
忍之功德 發表於 2018 年 05 月 20 日 由 香光 回覆 忍為良藥,能除惡毒。忍為善勝,於生死險道。安隱無患。忍為大藏,施貧苦人無極大寶。忍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
文殊之願 發表於 2018 年 05 月 18 日 由 香光 回覆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文殊菩薩曾為七佛之師,於菩薩眾中智慧第一,助佛弘化,能紹承佛之家業,故稱為法王子,為般若智慧的代表。在此文殊菩薩聖誕之日,我等當隨文殊菩薩發願,轉無明煩惱為清明智慧。
色欲之患 發表於 2018 年 05 月 16 日 由 香光 回覆 凡夫重色,甘為之僕,終身馳驟,為之辛苦。雖復鈇質寸斬,鋒鏑交至,甘心受之,不以為患。 ~《菩薩訶色欲法經》~ ◎ 「馳驟」:奔走繁忙。「鈇質」:「鈇」ㄈㄨ。古代腰斬的刑具。「鋒鏑」:「鏑」ㄉㄧˊ。兵器的通稱。
知恩報恩 發表於 2018 年 05 月 13 日 由 香光 回覆 母在堂時為最富,母不在時為最貧。 母在之時為日中,悲母亡時為日沒; 母在之時皆圓滿,悲母亡時悉空虛。 世間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 應當孝敬恒在心,知恩報恩是聖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