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7──怎樣來界定「人」
◎釋悟因
在《那先比丘經》,彌蘭陀王最感興趣的是「人」、「得人」 ──何所為得人者?怎樣來界定「人」?
當我問:「什麼是空間?」大家會看向牆壁,因為牆壁可以界定空間,是構成空間的條件。在一些公眾場合,我們自我介紹,你可能會說:「我叫某某,我的興趣是什麼……」
說到「人」的界定,你會怎麼說?
你會將過去、現在、未來,所有與「我」有關的符號都說出來。在這裡,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界限,就是牆壁的作用──界定範疇!
聰明的彌蘭陀王要界定什麼是「人」,也是先畫定界限。他先問那先比丘:「人神、智、自然,這三事是相同呢,還是不同?」
那先回答:「『人神』是覺知、意識;「智」,是通曉大道;『自然』,則是虛空、沒有人的存在。」
覺知、意識,確實是一般人可以感受到的。於是,彌蘭陀王從六根去探索。
王問那先:「以眼看色、耳聽聲、鼻聞香臭、口知味、身知軟麁、志知善惡之事,這些怎樣來界定「人」?」
彌蘭陀王的意思是,用眼、耳、鼻、舌、身、意的了別作用來說「人」。
那先首先提醒彌蘭陀王:「這六者要和合著來看!」
將六根分別去看,強化了各別的了別作用,這是一般人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將六根分別擴大它們的功能,也無法使覺知更廣遠、寬大。
但是,佛陀神通廣大,能知道人們眼等六根所未見、未知的事。那先告訴彌蘭陀王。
為何佛陀有這樣大的本事?
那先舉一個例子說,如果一個人取海水含在口中,他能分辨口中這水,其來源是某泉水、是某流水、是某河水嗎?不能。眾流奔向大海,眾水和合,只此一味。
佛陀是大智者、大覺者,他明白眾水一味的道理,因此,佛陀要了知眾生,他只從六根之源,也就是從人心去了知,這就是佛陀所以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的原因。
怎樣從人心去了知眾生眼等六根所未見、未知的事?
佛陀從心念到眼,覺知眼所見;從心念到耳 ,覺知耳所聽;從心念到鼻,覺知鼻所嗅;從心念到口,覺知口所嘗;從心念到身,覺知身的苦樂受、寒溫、麁堅等覺受;從心念到心,覺知心之所向。佛陀從心念去觀察,悉數覺知眾生六根、並能各別了知。
色身器官上的功能有一定的限制,如沒有光就看不到,眼識要生起也要九緣 ,這是自然的狀態。當中是不可能找到靈魂,也不能「得人」。
為何叫「得人」呢?就是掌握了人的本意、本質。「得」,不屬於色、心和心所法,它只是觀念中一種存在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