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悟因
人死身留世間,神識再生新身。什麼是「神識」?人的精神、認知。人可貴的地方就在於有認知的能力,也就是「識」的作用。不過,「識」有可能處於昏迷、昏睡的狀態,也可能處於無知的狀態,在醫院手術,打麻醉藥就會失去知覺,不感覺到疼痛,所以,所謂「神識」是超越「識」以外的一種認知的存在。
經典經常辨識的一個問題,身體與神識二者──「色」與「心」是合在一起呢?還是分開的二個?如果合在一起,肉身死亡、火化,神識不就沒了嗎?如果是分開的二個,它們可以單獨存在嗎?
這兩個命題自古就沒個定論,那先就以燃燈作譬喻,說「故炷續在,新炷更燃。」生命的能量像「火」一樣,故身帶不走必然再生新身,生命才能持續。
為了讓彌蘭王更明白一些,那先再舉一個譬喻問彌蘭王:
那先問王:「王小時從師學書讀經不?」王言:「然。我續念之。」
「大王!您小的時候是否曾跟老師學習讀書識字?」「當然!」彌蘭王回答。說、聽、讀、寫、算是學識的基礎,這是學習必然的過程。「我續念之」,我現在還記得那件事,這些學習過的東西一直在我的心中。
「念」,憶念,我們的心會憶念這些經歷的過往。「念」是心的作用之一。(1)
那先問王:「王所從師受經書,師寧復知本經書耶?悉舊得其本經書?」
那先問彌蘭王:「老師傳授您經書,您悉數得其所傳,老師還熟悉自己的經書嗎?」
王言:「不也,師續自知本經書耳。」
彌蘭王回答:「不會啊!老師教授給學生的知識老師自己還繼續保有啊!」
「悉舊得其本經書」,用一句現代傳神的話語:老師的學識被你吸光了,就像是把東西給別人,自己是不是就沒了這東西了呢?
當然不是,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他自己的學養,與知識不同,學養深入人的骨髓,沒有任何人可以取走。
那先言:「人身如此,置故更受新身。」 (2)
學養就像人的心神、神識,人死後身體遺留世間,神識再生新身。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2片光碟)VTS_01_01-02:13-11:55。
(1) 關於「念」這詞,這裡話外提醒一事:當我們說「我記得那件事」,這時的「念」往往隨著情境而轉,心中所顯現的只是當時的影像罷了。
(2) 《那先比丘經》卷3,CBETA,T32,no. 1670B, p 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