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63──辨福德與功德

◎釋悟因

修行,是功德不是福德。

昔日梁武帝問達磨:「朕一生以來,造寺、布施、供養有功德否?』達磨直接回答:「無功德。」梁武帝想從造寺、布施、供養得到功德被達磨打了回來,這個問題就成了一椿公案。

這椿公案梁武帝不解,當時以及後代很多人也不解。為何做了這麼多卻沒有功德?

後來在禪宗六祖的時代,有一位韋使君問了六祖慧能大師,世人才明白:造寺、布施、供養是福德,而功德是屬於「法身」的修為。

六祖慧能大師說:「功德在法身,非在於福田。」

做善事就會得善果,是世間的福德增上,也是好的。但是這些福德增上終究還是會帶動下一生的輪迴,在下一生去承接善果。

佛法的核心常常勸說要修六度、四攝,布施、愛語、力行、同事。

難道不是從造寺、布施、供養的作為中去得到「功德」?不然還另外去做些什麼嗎?

當我們在佛前點燈,你說:「佛陀!我點燈供養佛陀,我想祈求……。」

你想,佛陀回報你的會是什麼?福德還是功德?

在世間,你投出去一份力量,一定有彈回來的力道。

通常,我們做了善舉常常會期待對方反饋。有時候你發現你的期待落空了。你對別人好,別人給你的報償並不對等。這時你如何面對?你的態度是怎麼樣?

你可能心裡很難過、感覺受傷,甚至憤憤不平,這就是求報償的心。還有別種面對的態度嗎?當然有的。

什麼是修行的心地?

當我們有能力能夠幫助別人,就去做了,這是本份。我在做我的本份,我的生命此時此刻是用這種方式在表達我的生命。

如同點燈供佛,你表達你對佛陀的虔敬、景仰,坦露全部的身心。這是在修供養。
「修行」,在修得「以法為身」,不是為了要獲得某些果報、報償。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8(第8片光碟)VTS_02_1—05-30-08:27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