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92─釋迦牟尼佛的梵行與梵天的梵行有什麼不同?

◎釋悟因

佛陀以希達多太子之身出家,出家之後就不再與婦女行淫欲。於是彌蘭王就問那先:「假令佛如第七天王所行者,佛為第七天王梵弟子。」1假如佛陀沒有世間的性生活,跟梵天王一樣,梵天王是離開欲界更上一重天的天王,那佛陀豈不是梵天王的弟子?

這不對啊!彌蘭王的邏輯似乎合理,可好像那個地方弄錯,弄顛倒了。

那先為了讓彌蘭王明白,佛陀與梵天王的不同,就問彌蘭王:「梵天王有念無念?」王言:「有念。」有念就還是有漏、有煩惱的凡夫。色界天在三界之內,當然還是有漏的。這裡要說的最大的不同,佛陀的念是無漏的。

梵天王由於果報的關係生在梵天,在三界的色界第一重天的第三天,可是如果離開這個地方,他的業報還是會現行的。「是故第七天王梵及上諸天皆為佛弟子。」2從有念無念、有漏無漏來判斷,佛陀的境界比梵天王高,所以梵天王以及諸天都是佛陀的弟子。

接著那先又舉個例子來說明:那先問王言:「鳥鳴聲何等類?」王言:「鳥鳴聲如鴈聲。」3「鳥鳴聲何等類?」鳥的叫聲要怎麼歸類呢?王言:「鳥叫聲如鴈聲。」那先就說「如是鳥為是鴈,弟子各自異類。佛亦如是,非第七天王梵弟子。」4如果籠統的說鳥叫聲是鴈聲,而其實各種鳥有各種鳥自己的類別,佛陀也是這樣,不是修梵行就可以籠統的說是梵天王的弟子。

那先指的「各有其類」,意思是各自有各自的修行法門、宗旨,各有所思、各有所行,宗旨歸趣都不一樣,不是修梵行就統一歸類說是誰的弟子。

佛陀對弟子的教誡、對弟子宣說的教法之中,也有修學梵行的教誡,而這類的教誡是與修行「無念」、「戒斷煩腦」有關,是從因地說的;而梵天的梵行是一種「果報」。同樣是梵行,卻是兩種類別。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5_01-05:36-09:45。

(1) 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6。
(2) 同上。
(3) 同註1。
(4) 同註1。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