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84─四食(二):識食

◎釋悟因

還有另一種養生的食,叫「識食」。識,識知、有了知的能力,舉凡記憶、推理、判斷、邏輯、思考、意志等,與認知能力有關的,都屬於「識」的功能。

這種了知的能力包羅萬象,你呼吸,你知道你在呼吸;你有壓力,你知道你有壓力;你對自己的壓力,你還知道怎麼調適、調整,你還能分辨這些壓力是來自內在、外在,或來自別人的要求成為自我要求的心理壓力。這些來自四面八方,關於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外在的接觸,你能「識知」,這是厚積薄發,累世累劫熏修來的。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1所以能夠修成「香光莊嚴」,是憶念熏染而來;念念學習,才得如此厚實的識知能力。

如何從「識食」滋養身心?常聽醫學專家勸說,現在失智老人愈來愈多,想要不失智,就要多多地接觸人群、多動腦開拓視野,這就是「識食」。多多滋養活化腦神經、長養「識知」的功能,才不致腦力呆滯、停頓。

如何滋養「識食」?不只是飲食,還要好學,活到老學到老;而且自己的身心可以安定,也可以感受到什麼樣的環境或人事,對自己是「增上」的善或拖累的不善。遠離不善法,親近善法,不但這輩子可以好活,還可以增益來世。

這四種食:粗摶食、觸食、思食、識食,竭力地攝取,都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

所以,彌蘭王說:「我欲使疾愈耳,不愛其瘡。」2我不是愛這個讓我身心受傷害的「瘡」,而是要讓我快一點痊癒。清理這個傷害,不管是用綿絮、藥膏這些外在的物品,還是需要用各種食來調理,粗摶食、觸食、思食、識食,哪種食缺乏,需要補充哪種食,自己也有這種辨識的能力、有這樣的知見,也能找到相應的方法。這是「識食」。

四種食的均衡補充,都是愛惜身體的方法,也是愛惜修法的這個色身。

總的來說,愛護色身,是全方位的照顧,包括物質性的營養,也包括認知能力的開發、情緒的平衡、行為的管控、人際的良善溝通……,這些都是構成健全身心的必要條件。

在這裡,我以佛法的角度說明如何滋養「識食」的方法:

佛陀曾勸誡我們要護念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是我們內在與外在接觸的孔道,不過一般人往往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隨波逐流,作不了主,這不是什麼錯,是沒有修學佛法的緣故。佛陀勸我們先從護念眼根做起,眼,色觸,生眼識,你知道你看到,你知道你「識知」的能力生起了。你靜下來,好好地看,在這個地方你可以學到什麼?不是用「想」的,是用「看」的。

你的學習、記憶、思惟,是你最好的營養。六根熏習六塵,你能看、你能辨別、抉擇,反熏回來成為善種子,你的識田添了肥料,認知也增長一分,這是熏習滋養了識食。

社會發展由個體成長而來,社會愈趨良善,個人生命裡人格的成長,也在大叢林裡挺拔向上,再反饋到整個社會發展,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3_01-12:22-17:40。

(1)《大正藏》第19冊,CBETA,T19,no. 945,頁128。

(2)《大正藏》第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6。

1 則迴響於《《那先比丘經》釋184─四食(二):識食

  1. 我帶孩子去吃自助餐,看見孩子長大了,會自己挑對的食物吃,想到師父說的識食不禁覺得很開心,孩子對佛法有薰習,使得他更有智慧。

邱怡倫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