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83─四食(一):粗摶食、觸食、思食

◎釋悟因

身體健康很重要的,是在「食」的方面要調理得當。不過,我要問大家,「食」的健康只有「吃」的方面需要調理嗎?
佛陀告訴我們,「食」有四種,粗摶食、觸食、思食、識食,這叫「四食」。

養你身體的物質,不只是把食物「吃」進去,飲食只是養身的其中一種。這些澱粉、蔬果、魚肉蛋白質、礦物質等食物,烹煮炒炸等調理出來的食物,或者糖果、餅乾之類的點心,這些我們經常接觸的食物,在佛教都稱為「粗摶食」。

佛陀講的另一種養身的食,叫「觸食」。舉例來說:天熱了,有時沖個涼、喝一點涼茶;天冷了,喝個熱茶或者開個空調調節冷熱,這叫身觸。身觸還有穿著,如衣著厚薄適中、穿得輕軟舒適。觸食還從感覺來,例如與朋友一起聊天,那種感覺、氣氛,都叫「觸食」。接觸這類物質或與人相處讓我們有種觸動,感覺愉悅、安適。

所以,「觸」食,包括與某種物質的碰觸,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接觸。在人與人的互動之中,志同道合,大家談到相應的地方,這是一種精神的滿足、愉悅,這種觸食是精神食糧,不可或缺。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接觸美好的觸食,例如父母、長輩親情的溫暖、擁抱、認同,這孩子就是身處一個安全、溫馨的環境,他就會身心健康的成長、長大。

大家應該有生氣的經驗。生氣的感受是什麼?如果你是碰到別人生氣的氛圍,那種感受是怎樣?那也是「觸食」,只是這是一種不好的食,讓人感受不佳、不痛快。因此,如果一個孩子生長在父母經常爭吵、打鬧、水火不容的家庭,從小接觸這樣的環境,他長大之後,性格還能柔順、不偏激嗎?可能性極少。

由此可知,佛法講的「食」是一種滋養,可以滋養自己的身心、精神、心理,或者是你的感覺、感受。佛教講的「食」有這麼多的面向,是從整個身心的調適來講,而不是只講稀飯、乾飯、五榖飯、白米飯的選擇而已。

有時候媽媽把小貝比放在搖籃裡,不知怎地,小貝比突然就哇哇的叫啊叫的或者哭啊哭的稀里糊塗的,這時媽媽走過去抱起來拍拍他、搖搖他,是不是就不哭不叫了,這什麼道理?這叫「觸食」。做母親的人,一個女生做媽媽之後,她就想盡辦法去撫育她的孩子、愛她的孩子。所謂母子連心,孩子哇哇叫,似在呼喚母親的愛撫,而母親用一個聲音或用手的觸摸給予孩子安慰,這是孩子最好的滋養。

一個人年紀大了以後,咽喉肌肉失去彈性,食物也吞不下了,吃也吃不好,女兒、兒子、媳婦照顧母親,就把飯菜、魚肉等食物打成泥,營養也是很高的給老人家灌進去。但,那是灌食,不叫觸食了。

我們可以看東西、吃東西、咬東西,這都是很大的福報,這就是觸食,就是滋養。

佛陀所說的第三種食,叫「思食」或叫「意思食」,就是可以思惟、思辨,可以學東西、長知識,在心理學這叫認知能力。

你可以讀經、認真的讀,或者聽聽佛號,佛號的加持與聲律都是一種熏習,這種熏習讓我們的身心得到安頓、安穩,這就是「思食」。所以,「思食」也可以叫「念食」。你坐下來感覺自己的呼吸,聽聽自己的心跳、脈搏的跳動,或者感覺自己在想什麼,這些都在說什麼?「思食」、「意思食」,可以學習很多東西、滋養自己的身心。(未完)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3片光碟)-第六十集-VTS_03_01-04:00-12:22。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