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76─菩薩道的精神

◎釋悟因

在佛法的修學,菩薩道的領域之所以被稱揚,無他,只因為存活的世間不是我們單獨一個人。

我們存活的世界,除了我們自己、家人、朋友,還有花草樹木、鳥木蟲語、風風雨雨等大自然的世界,以及城市巷道、陸海空交通等各種人為的建設,這些,大大小小、點點滴滴,構成我們存活的世界,整體看來是那樣地豐富,也那樣的一直陪伴著我們。

所謂「佛法」,很多人以為「佛法」講的是多麼高深的境界,不!佛法講的是這世間的真實!一花一葉,一草一木,都是屬於「我所」的範圍。所以,「境界愛」是我們對身邊的這些有情、無情世間的愛護。

三種我愛,以我愛為核心,愛自己並且以無染的心擴及菩薩道的精神,擴及「境界愛」,愛護我所生存的世間,以及其中包羅萬象的世界;「後有愛」對未來充滿憧憬,希望來世有更好的收成、並且具有更強大的力量可以擴及到來世以及與我有緣的人,大家一起建造更美好的世界。

說到自體愛,彌蘭王問那先:「沙門寧能自愛其身不?」沙門可以愛惜自己的身體嗎?(1)都說出家人要看破放下,既然要看破放下,修道人可以愛惜自己的身體嗎?那先回答:那是一定的啊!肯定是要愛惜身體!首先,身體是修道的「法器」,出家以後作為佛教的「三寶」,你更要珍惜自己的色身,藉著身心的淨化來實現佛法託付給你的理想、使命,而這也是你出家的目的。就像佛寺大殿的各種法器:大磬、木魚、大鐘、大鼓,對著法器敲一下就有聲音,那是弘法的工具,所以法器必需珍惜照顧。

還有一個情況,我常問居士一個問題:身體這個法器如果壞掉怎麼辦?(眾答:需要修理),僧寶的法器由誰來修理?由共住的團體、常住負責修理,同時,護法的居士也需要護持讓他健康起來。這就是「愛護」。

愛惜法器,為了讓它發揮法器的效能,並不是愛惜你這個臭皮囊。我們常說身體是臭皮囊,說真的,三種我愛從菩薩道的精神來看,它們其實是一體、無法分割的。

以自體愛為核心,把自已的身體保護得非常好,對別人卻不珍惜,這說不過去,因為境界的一切是與我息息相關,是自我的擴充,無論是有情、無情,盡我們所能讓自己所處的環境更加完善,豈不是自他兩利?而後有愛,不論是修行、從善,不只要照顀這一世,佛法的觀點不是斷滅論而是生生世世,所以修行、從善都要持續的去做、無有盡時,這樣生生不息、綿延不斷的盡未來際,更加美好的來是可期的。

佛教所說的業果、業報,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明明正面、反面都講,偏偏一般人傾向落在負面的這一面來看,結果變成害怕業果,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這是「少事少業少煩惱」的論調,其實不是這樣的,世界觀不是只有這一個面向,我們活在世間還是要「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這才是智慧,也才有儲備未來邁向圓滿佛智的可能。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2片光碟)VTS_04_01-17:00-21:46。

(1)《那先比丘經》「沙門寧能自愛其身不?」大正藏第32冊,CBETA, T32, no.1670A,頁700b。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