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悟因
佛教的戒律,以在家居士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盗來說,持守這兩戒已包含人之所以為人以及人存在世間的意義,世間最尊貴的是生命,可作價值衡量的是財產,每一個人都尊重生命、也尊重他人的財產權,這是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友誼。
佛陀出家的弟子所要持守的戒律很多,有很多的微細戒是與當地社會風土民情文化有關,但是戒律的根本是一樣的,就是以不殺生不偷盗這幾條大戒為根本。
在《那先比丘經》,彌蘭王問那先:「你看佛陀的經教、戒律可行之久遠嗎?」 (1)那先回答:「那是自然,佛陀所教導的經教、戒律可以讓人奉行到老(2)。」
世界各大宗教都有各自的經典,天主教、基督教稱為「聖經」,伊斯蘭教稱為「可蘭經」,朗誦、阿拉的傳誦,都意謂神的教誡,而佛教的經典則稱為「契經」。
為何佛教的經典稱為「契經」?
「契經」的意涵,一指契合佛陀所說的真理,一指契合眾生的根機,所謂「契機」,以眾生的需求為依歸,以生命存在世間的真理為依歸,這是「契經」的真諦。
眾生的需求是什麼呢?世間是苦、生命是苦、八苦交煎,眾生渴求苦的解脫,這普世的需求沒有種族的分別、沒有身分貴賤的分別,沒有根機的分別。
佛陀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前六世紀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悉達多太子年輕時數次出遊城門,見到眾生生老病死的苦,祂很訝異、詢問馬夫車匿:
「這些苦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嗎?」「是的,太子。」
「我也會經歷這些苦嗎?」「是的,太子。」悉達多聽了震驚莫名,一心尋求解脫之道,於是半夜逾城離開妻子耶輸陀羅以及出生不久的小太子羅睺羅,到菩提伽耶苦行六年,最終發現「緣生緣滅」的真理而證悟成佛、開啟傳奇的一生。
很多人不認識佛教,總是一概而論的說,佛教與所有的宗教一樣,都是勸人為善,這樣說似乎也不能說錯,但只說對了一小部分,要認識佛教不能不認識教主釋迦牟尼佛的一生(3)、祂的出家動機、求道修道、證道說法的創教本懷。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4_01-01:02–02:56。
(1)原文:王復問那先:「自見佛經道可久行之?」大正藏第32冊,CBETA, T32, no. 1670B,頁715。
(2)原文:那先言:佛所施教禁經戒甚快,當奉行之至老。」出處同上。
(3)佛陀的一生,據佛教經典記載稱為八相成道:降生兜率天、入胎、出生、出家、修道、證道、轉法輪、入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