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悟因
民國七十年代末,香光尼僧團走上現代管理,首先建立的是「信眾系統電腦化」,以及「財務系統電腦化」。
僧團電腦化的動力來源,一大部分是來自僧團內部的需求,僧眾的擴增以及信眾數量的膨脹。由於佛學研讀班開辦,當時社會上的成人教育尚未開展,而研讀班能夠滿足想繼續上學的心理需求,頗受社會大眾歡迎、學員擴增,一方面是紫竹林精舍寶殿建築的推進。
隨著臺灣經濟起飛(1),民國七十六年三月精舍寶殿動土,善信捐款相當給力,我們不求大額,只求涓滴累積、積沙成塔,這也讓僧團面臨一個嚴苛的考驗:善信捐了款,他們想要知道,上次家人的哪一位捐了多少,我總共捐了多少?每天面對這樣的查詢需求,傳統的人腦記憶或者紙面的查找再也無法應付。
於是民國七十七年,「信眾系統電腦化」成了僧團電腦化的首要任務,接著就建立「財務系統」,由紙面到電腦化的轉化可謂艱辛,卻也應付了龐大的資訊量。
僧團的電腦化似乎轉化的理所當然,可當時的我卻有一個過不去的關卡。
想當年,我在興隆寺隨學天乙上人,上人對財務管理是嚴格遵守戒律、公事公辦,有一條戒律規範「信眾捐款項目不可混用」,各項捐款是分別用信封袋裝著:這一袋是信眾供養買米的錢,這一袋是信眾供養買油的錢,供養買油的錢是點油燈用的,點燈跟食用的油不一樣,錢不能混著用,我們比丘尼的戒律是這麼說的。尤其供養放生的錢,那是跟生命有關,這樣的善款怎可拿來大眾食用?
我算算這分裝的袋子起碼二十多個,問洪居士這可怎麼處理?洪居士笑道:「錢上面沒有寫放生啊、沙拉油啊!」
洪居士巧妙的點撥,讓我彷彿瞬間開了竅,是啊!只需會計項目歸類,捐款就不會混用了啊!就開始請法師們洽洵電腦程式設計師,啟動僧團的電腦化。
僧團電腦化的建立,立即地提供信眾捐款查詢需求,無疑地也加深信眾的信心。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3_01-08:19-10:00。
(1) 在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期間,台灣曾為亞洲四小龍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