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行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168_class_cover
往生極樂如「文成印壞」

經典記載極樂世界距離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遙,但是眾生往生時是一剎那中離五濁,即刻往生到極樂世界,於蓮花中化生。道綽大師《安樂集》寫著:「譬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此命斷時,即是生安樂國時。」這是說鎔蠟作印,蠟印雖毀壞,而其跡則顯成印文,以「印壞」比喻色身的命斷,以「文成」比喻往生淨土。「印壞」是死,「文成」是「生」,即娑婆印壞,極樂文成,顯示死生是同時的。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也寫著:「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承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文成印壞」代表著往生無須經過中陰身階段,當淨業行人往生時,阿彌陀佛即手持蓮花來接引,彈指間神識來到極樂世界蓮胎之內。所以,死亡的當下,也就是往生極樂的當下。往生之時即已出離三界火宅,於極樂世界中展開清淨修學的新生之路。

往生極樂須具備淨土三資糧──信、願、行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為三要,這也是往生淨土所不可或缺的三種資糧,藕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說明信、願、行的重要。而信、願、行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依信發願,依願而行,由行顯願。「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行者必須具足信、願、行三種資糧,方可安穩地抵達極樂蓮邦。

在「信」的方面,歷代淨土宗祖師作過許多解釋,例如善導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提出兩種「信」:「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而徹悟大師(1741-1810)〈示修凈業者十種信心〉曾舉出修淨土所應具備的十種信心,即:生必有死、人命無常、輪迴路險、苦趣時長、佛語不虛、實有淨土、願生即生、生即不退、一生成佛、法本唯心。

因此,我們必須相信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法真實不虛,阿彌陀佛所發的願實無虛假,也要相信極樂世界的莊嚴,輪迴實為大苦,念佛必能往生極樂。

在「願」的方面,即是要發起欣求極樂、厭離娑婆的欣厭之心,厭離八苦交煎的娑婆穢土,欣喜地求生清淨的極樂淨土,有了這種強烈的願心,就能引導修持淨土法門的行持。

在「行」的方面,關於修持淨土法門,淨宗祖師大德依據淨土經典提出許多修行方法,其中隋代淨影寺慧遠大師《觀無量壽經義疏》中,將《觀無量壽經》所陳述諸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整理成四類:

一、 修觀往生:即修行十六觀(日觀、水觀、地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佛菩薩像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自往生觀、雜想觀、上輩觀、中輩觀、下輩觀),觀想極樂世界的正報與依報莊嚴,慧遠將之稱為「定善」。

二、 修業往生:修世福、戒福、行福等三福業。世福即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戒福即受持三皈依,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行福即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勸進行者。慧遠將此淨業三福稱為「散善」。

三、修心往生:發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

四、 歸向故生:聞淨土教說、歸依、信順其教法,於中或念,或禮,或歎,或稱其名,歸向往生之道。

此外,善導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說:「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依此提出五種正行:
一、 讀誦正行:一心專讀誦《觀無量壽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經。

二、 觀察正行: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極樂世界正報與依報莊嚴。

三、禮拜正行:一心專禮阿彌陀佛。

四、稱名正行:一心專稱阿彌陀佛。

五、讚歎供養正行:一心專讚歎、供養阿彌陀佛。

此五種為往生正行,其中「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順彼佛願故」,則為正定之業,因而以稱名為「正業」,其餘四種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其他諸善行都稱為「雜行」。

善導大師認為「稱名」最為重要,其他四種正行並非彌陀本願之行,只有稱名念佛才是彌陀本願所誓、必得往生淨土的唯一之業,故名「正定業」,因此願生極樂淨土者,「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稱名念佛取代了其他三種念佛法(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影響中國淨土思想甚為深遠,這也是目前修持淨土法門最常用的方法。

◎資料出自:釋見介,〈關於彌陀法門〉,《香光莊嚴》,127期(民106年6月),頁84-88。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