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21─覺知的重要通道:管理六種感官

◎釋悟因

心在哪裡?我也想問大家「你們的心在哪裡?」

心在外面嗎?楞嚴經舉了一個例子來否定這個看法,叫「玻璃籠眼」。「玻璃」古時候就有,就像現代人戴眼鏡,近視或老花眼的人看東西看不清楚,戴上相應度數的眼鏡就看得清楚了,這叫「玻璃籠眼」,所以心是在眼鏡上嗎?當然不是。因為會看的是眼睛。

但是,眼睛也是工具哦,就像眼鏡一樣,舉個例子來說,有時候你可能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像,就是某些人盯著人看,而他的眼睛看起來木然,那表示他當下並沒有看到什麼,他沒有用心在看,能看的是「眼識」,不是眼睛。

眼睛只是工具,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當一個人去世了,眼睛好好的躺在那裡、瞳孔散開,有眼睛卻什麼都看不到了。

然而,如果眼球壞掉,或者沒有全盲,只是視網膜破損或白內障之類的,人的知覺並沒有減少。

人能視物,是我們的知覺器官開了一個孔道,就像楞嚴經所舉的例子,「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人坐在屋內透過戶牖的通道就能看到窗外的世界。同理,要聽聲音,人所開的孔道是耳朵,專注傾聽就能聽到聲音。

六種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等,都是知覺器官的通道。所以佛經告訴我們,要善用這些感官,並且要好好的管理這六種知覺器官。

怎麼管理呢?它們不是想當然爾的就能夠成為很好的工具;就像世間一般的工具,你希望它巧妙能用,工具必需要好好的打磨,並琢磨使用的技巧。

如果不能管理我們這六種感官,六種感官容易隨緣而走,耗費在不必要的事物上,這樣不但耗損精力也浪費時間。

佛經教導我們「收攝六根」,就是眼睛收起來、耳朵收起來,舌根收起來,六根平時處在收攝的狀態,而在需要使用時,就專注敏銳的去處理,這樣運用六根才能事半功倍、收效倍增。

簡而言之,管理六種感官的方法,主要就是收攝、作意、正念正知,這才叫「用功」、「用心」。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0片光碟)VTS_05_01-10:51-15:00。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