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隨物轉 發表於 2014/04/01 由 admin 回覆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看法, 只要我們心念一轉、觀念一變,就有轉逆為順可能, 因為心是一切主宰,轉物的關鍵,在於心不隨物轉。 就如同宋朝守端禪師的禪偈一樣: 「若能轉物即如來,春至山花處處開; 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
春天就在您身邊 發表於 2014/03/31 由 admin 回覆 時值農曆三月一日,天氣回暖了!讓人想起唐朝無盡藏比丘尼的《悟道詩》──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平日我們常汲汲營營尋找春天在哪裡?當回到家見到飄來的香氣,方知原來春天的縱跡就在我們身旁。 我們的心是否也常「終日尋春不見春」,習慣於向外攀緣,顯少向內看,珍惜眼前自己所擁有的。藉由這詩偈,可以給我們一些省思!
生命有限,不為煩惱絆 發表於 2013/04/29 由 admin 唐朝洞山良价禪師云:「不求名利不求榮,只麼隨緣度此生;一個幻軀能幾時,為他閒事長無明。」確實的,人生幾時,功名、富貴,到頭總是空,但求隨緣度此生,因為不知幻滅的身體能用多久?若常為煩惱所牽絆,是無助於智慧的增長。
用心體會,處處是佛法 發表於 2013/02/20 由 admin 回覆 蘇東坡有次夜宿廬山東林寺時,聽到溪水聲感受到有如佛在說法,看到山光水色猶如見到佛的清淨法身,故體會原來佛法與我們這麼貼近,應該好好領悟,與眾人分享。因此寫下「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示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若能用心體會,您會發現處處皆與佛法的「苦、無常、無我」等一切法相應。
有緣即住,無緣即去 發表於 2012/12/17 由 admin 回覆 唐朝百丈懷海禪師,建立「百丈清規」(佛門的制度)利益多人。有次他對僧人說:「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閒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本詩偈在說明,有幸成為出家人,是天地間自在之人。有緣分則留下,沒緣分就離開,彷彿憑隨清風送走白雲。確實的,面對世間的人事,要有「有緣即住,無緣即去」的氣度,才能鍛鍊身心不執著、灑脫自在。
月亮,象徵圓滿 發表於 2012/09/30 由 admin 回覆 有次仰山禪師與石室禪師一起去賞月,仰山禪師問石室禪師:「月圓時,缺角的月亮去哪裡了?月亮有缺角時,月圓的月亮又去哪裡了?」石室禪師說:「月亮圓的時後,彎缺的形象仍隱隱存在,月亮彎缺時,圓的形象仍隱隱存在。」月亮,其實無所謂的「圓缺」,圓缺只是表相,其性是湛然不動的,您能體會嗎? 佛經裡常將十五的月亮,意喻:「佛智圓滿」、「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清淨」等等。時值中秋佳節,希望藉著月亮的圓滿,讓我們一起發願面對所有的人與事能具足佛陀的智慧圓滿無礙。
第一與第二個月亮 發表於 2012/09/29 由 admin 回覆 有位僧人問文益禪師:「什麼是第二個月亮?」文益禪師回答;「森羅萬象。」僧人又問:「什麼是第一個月亮?」禪師回答:「萬象森羅。」 「森羅萬象」與「萬象森羅」都是一樣的,但月亮為何會有第一個與第二個?禪師善巧的回答告訴我們,修行當學習「無分別之心」,是因為「心」的分別,才讓事情有不同,而非事情的不同,不妨參一參!
住持四戒 發表於 2012/09/20 由 admin 回覆 宋朝法演禪師的弟子受聘當住持,臨別時法演禪師送他住持四戒──「勢不可使盡,福不可受盡,規矩不可行盡,好語不可說盡。」意即專用權勢,會招惹禍害;福報享盡,緣分就會減少;執行規矩太嚴,便會陷入繁瑣;好聽的話說得太滿,會引人輕視。「住持四戒」就如同「處世四戒」。凡事不能過猶不及,要合乎中道。
無事是貴人 發表於 2012/09/14 由 admin 回覆 禪宗臨濟禪師說:「心中無事是貴人」,凡人我們心中儲存、罣礙太多事,因此「忙盲茫」(處處忙,心盲而到最後心茫茫),要能「心中無事」就要先學著遇事活在當下、不念過去、不執著未來,您將會是無事的貴人。
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發表於 2012/09/07 由 admin 回覆 凡夫的我們是:「行也布袋,坐也布袋」(「布袋」意喻煩惱),多希望像布袋和尚一樣「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這是修行的功夫,提起與放下就在一念間。